文章核心观点 - 不同文明基于不同的分工逻辑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对比了以中国屯田模式为代表的追求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西方殖民模式为代表的追求利润和扩张的路径 [1][2][4][5][7][9][13] - 中国的发展模式结合了古代屯田传统和现代土地革命经验 其核心是土地国有化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 并作为社会稳定的缓冲带 形成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暴力掠夺的独特现代化之路 [7][9][13] - 新疆的发展实践是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体现 通过生态治理克服缺水难题 释放农业和新能源的经济潜力 展示了从农业起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路径 [10][13] 历史分工模式对比 - 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以家庭和宗族为单位自给自足 社会管理依靠乡绅自治 自主性强但限制了专业分工 [2][4] - 近代欧洲通过殖民掠夺完成原始积累 生产围绕利润展开 形成中心(本土生产)与边缘(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劳动力)的分工体系 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4][7] - 罗马的殖民模式表现为土地合并成大庄园 虽短期获利但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中国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模式则注重巩固国土和长期发展 传播先进农业技术 [5] 分工模式对现代发展的影响 - 西方殖民模式中的分工实践(如海盗分赃规则)催生了现代公司股权激励和绩效分红的雏形 并推动了军工复合体和精细的职业分工 最终加速了工业革命 [7] - 小农经济下的屯田模式土地归国家所有 农民长期耕作 有利于皇权稳定和社会控制 但家庭需要掌握多种技能 限制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7] - 当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仍是“中心-边缘”结构 发达国家掌控技术和金融 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底层 [7] 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 土地国有化是中国模式的核心 农村土地作为“稳定器”和“缓冲带” 在经济下行时为农民提供保障 避免了大规模贫民窟的出现 [9] -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 土地革命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积累了资本 [9] - 古代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如郑和下西洋)注重技术传播和抚恤远人 而非掠夺 体现了与殖民逻辑的根本差异 [9] 新疆的发展案例 - 新疆通过锁边工程、草方格固沙、生态疏水等生态治理手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建成3000多公里生态屏障 使2000多平方公里区域恢复植被 沙化面积减少800多平方公里 [10] - 农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和田可在沙漠中种植水稻(一年五茬) 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达466亿斤 特色农业如玉林县罗布麻、若羌县红枣成为增收来源 [10] - 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 2024年新疆光伏发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 增速达65.7% 新能源装机规模较2021年增长近40倍 通过“疆电外送”工程将绿色电力输送至中部地区 [10] - 未来潜力包括DIC碳循环技术实现电力合成化工产品 以及极端环境农业技术可能应用于太空定居 [13]
新疆要崛起了!绿电狂飙65.7%,未来或将决定中国能源自主命运!
搜狐财经·2025-09-29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