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法治保障 - 国家出台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两个毫不动摇”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长期方针写入法律 [2] - 2023年发布“民营经济31条”政策框架,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专门工作机构,各地区出台相应条例和方案 [2] - 法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供融资便利、禁止拖欠账款等规定,直击民企发展痛点,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从政策扶持迈向法治保障新阶段 [2][3] 市场环境与公平竞争 - 国家发展改革委迭代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 [4] - 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全部建立审查机制,从政策源头预防不当干预市场竞争 [4] - 民营企业感受到竞争更公平,特别是在重大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方面,通过清理歧视性条款,获取订单机会增加 [4] 民营企业创新与发展 - “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以上 [1][6] - 政府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创新基金、首台套保险补偿等举措优化创新环境,民营企业有更多机会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6] -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在宽松氛围中迸发 [5] 发展空间与基础设施开放 - 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杭绍台铁路作为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3年多累计运送旅客超7000万人次 [6] - 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的项目占比超八成,今年前8个月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5% [6] - 在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年均增长超过15%,规模以上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9] 企业转型与全球化 - 民营企业加快出海,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2万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5%,船舶、汽车、专用装备等硬实力产品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8] - 企业坚定转型升级,如正泰集团布局碳中和关键赛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发展,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得到创新应用 [9] - 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九州通医药集团完成向职业经理人团队治理转型,上半年投入1.46亿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实现营业收入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 [10] 政策支持成效 - 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其中72.9%由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受益 [10] - 民营经济成为“量”的增长极和“质”的发动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1][10]
民营经济爱拼会赢韧性足
经济日报·2025-09-30 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