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尔街的科技神话:“循环投资”和“循环控股”成就第一美股
搜狐财经·2025-09-30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个关于OpenAI、甲骨文和英伟达之间千亿美元循环投资的科技新闻段子,引出了对“循环投资”与“循环交易”这两种金融现象的深入剖析 [1][2][3] - 核心论点为,OpenAI、甲骨文、英伟达三巨头间的资本流动构成了一个“需求-基建-供应”的战略协同循环,这是一种以创造真实生产力为目的的循环投资 [3][15][18] - 文章进一步区分了循环投资与作为财务欺诈手段的“循环交易”,并指出大规模循环投资可能潜藏估值泡沫风险,其与循环交易的关键区别在于目的是创造价值还是制造假象 [4][6][18] - 最终将话题延伸至华尔街的资本运作体系,阐述其通过证券化、风险定价和杠杆等工具,构建了一部兼具价值创造和价值掠夺能力的“资本转化与放大器” [20][23][24] 三家公司交易关系 - 交易关系的起点是OpenAI对算力的巨额需求,其与甲骨文签订了金额约3000亿美元的多年云服务合同,以购买云计算资源和数据中心容量 [2][3] - 作为基础设施提供方,甲骨文为履行合同需要采购海量硬件,因此必然向英伟达进行大规模采购,但具体金额未明确披露 [2][3] - 英伟达则对OpenAI进行了最高10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部分为现金入股,部分用于支持OpenAI向英伟达采购芯片,从而巩固客户关系并带动甲骨文等云厂商的持续采购 [2][3][18] - 这三笔关键交易形成了一个“需求(OpenAI)→ 基础设施(甲骨文)→ 核心硬件(英伟达)→ 再反哺需求(OpenAI)”的强化循环 [3][15] 循环投资与循环交易辨析 - 循环投资被描述为一种“阳谋”,是商业伙伴间为了把蛋糕做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进行的相互投资,资金流向真实业务以创造价值 [6][15][18] - 循环交易则被比喻为“阴谋”,是一种会计操作手段,企业间通过虚构或偏离公允价值的交易来回倒手资金,目的是虚增收入和估值,进行财富掠夺而非创造 [4][6][7][18] -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目的和实质:循环投资旨在加速技术进步和生态建设(如AI产业),资金转化为云计算资源、GPU芯片等真实生产力 [15][18];循环交易则旨在制造虚假繁荣,资金空转,著名案例如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 [17][18] - 文章指出,大规模循环投资可能演变为风险,如果关联公司间以显著高于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交易,或失去真实业务支撑纯粹为了财务目的“刷单”,则可能滑向循环交易的灰色地带 [18] 华尔街资本运作模式 - 华尔街的核心能力在于证券化,即将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如收费公路收益权)转化为标准化、可交易的证券,从而动员全球零散资本投入大型项目 [20][24] - 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模型(如期货、期权、CDS)构建“风险定价”机器,试图精准评估并引导资本流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如AI算力循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20][21][22] - 杠杆是关键的放大器,通过借贷用少量自有资本撬动巨额外部资金,既能加速产业扩张,也可能导致骗局膨胀和系统性风险 [23][24] - 华尔街通过其全球网络(投行、交易所、基金)和信息优势,始终处于交易核心,充当中间人并收取各类费用,构建了一套同时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掠夺的体系 [23][24] 行业影响与潜在风险 - 三巨头的深度绑定极大地抬高了AI行业的竞争门槛,算力、资本和能源成为核心要素,中小型创业者更难参与核心基础设施的竞争 [5] - 这种模式可能推高参与各方的账面收入和估值,形成“价值确认”循环,但若未来AI应用需求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5][18] - 文章提及存在华尔街分析师质疑三者交易存在“循环交易”嫌疑,但目前仅为质疑,尚未有实锤证据 [19] - 这种紧密的产业联盟模式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最终能否创造出真实的商业价值和盈利,仍需接受市场检验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