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题材需要回避暴力吗?
虎嗅·2025-09-30 08:17
几年前,我曾在专栏中提出过一个战争片的鉴赏标准: "如果看完一部战争片,大家都去纪念馆献花默哀了,那说明这是一部好的战争片;可如果大家看的过程中不断喝彩,看完之后群情激奋,那 说明这个战争片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时至今日,这一理论模型仍适用于大部分的战争类创作,唯独在有关大屠杀的作品面前是例外——原因在于,大屠杀题材不同于一般的战争题材,而是其 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分类。 进一步说,反战是战争片的应有之义,因此战争片不该宣扬仇恨,但是大屠杀题材激发对恶行的恨意,则合乎正常人性,并不必然构成对其主旨的对冲。 1941年,乌斯塔沙在纳粹德国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期间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大肆兴建集中营,屠杀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卜赛人。 作为故事背景的亚塞诺瓦茨集中营,又被称为"巴尔干的奥斯维辛",是欧洲唯一不由纳粹德国管辖的大型集中营,且不同于其他营地,这里的杀戮主要借 助冷兵器,包括但不限于斧头砍杀、铁锤碎颅、匕首割喉等,手段十分残暴。 管理集中营的克罗地亚人丁科·沙基奇还有一项癖好,即将死者眼球挖下,统一收集以示成果。乌斯塔沙元首帕韦利奇一次会见希特勒时,就曾将一整筐 来自亚塞诺瓦茨的眼球当作礼物赠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