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企IPO热潮 - 2025年9月下半月两周内有六家创新药企加入港股IPO冲刺队伍,包括靖因药业、爱科百发、新元素药业、先为达等 [1] - 港股创新药板块自2025年4月映恩生物上市后重新激活,新股认购火爆,维立志博、银诺医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超3000倍认购,上市首日股价翻一倍或两倍,扭转了此前三年“上市即破发”的局面 [1] - 市场参与者普遍感到紧迫,希望抓住当前难得的发行窗口,担心行情可持续性及同赛道竞争加剧 [1] 上市药企估值特征与逻辑转变 - 当前冲刺上市的创新药企最后一轮投后估值多集中于30-50亿元人民币,例如药捷安康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为45.9亿元,劲方医药、先为达生物最后一轮估值分别为31亿元、49亿元 [2] - 估值逻辑从早期偏好“平台企业”、“Big Pharma”故事转变为更关注创新药资产本身的价值,市场认为体量较小的公司未来想象空间更大 [2][3] - 新上市企业倾向于通过BD与大药企合作开发,或利用CDMO、CSO推进生产商业化,而非独立完成重资产布局 [3] 新股市场表现与募资情况 - 近两月上市的创新药企暗盘出现2500-5500倍超额认购,上市首日市值翻1-2倍 [3] - 维立志博最终募资从1亿美元增至1.89亿美元(约12.9亿港币),超募近1倍 [3] - 2025年以来有超过60家医疗医药企业首次或再次递交招股说明书,其中创新药企占据半壁江山 [4] 港股发行新规的影响 - 港交所于2025年8月实行发行新规,调整回拨机制,并引入机制B允许发行人将公开发售比例固定在较低水平(如10%),以保障机构投资者份额 [7] - 新规下,银诺医药国际配售获得10.67倍认购,而旧规下的派格生物国际配售认购倍数仅1.13倍 [8] - 新规激活了机构参与热情,同时因公开发售份额固定导致散户中签率急剧下降,来自机构和散户的双重热情助推新股涨幅 [8] BD交易作为核心催化剂 - BD出海是2025年港股创新药“牛市”的直接催化剂,大额BD交易能否持续是判断行情可持续性的关键依据 [4] - 全球跨国药企可动用资金高达1.2万亿美元,未来五年因专利悬崖到期将削减约1500亿美元收入,未来十年将飙升至4000-5000亿美元,为中国新药资产提供巨大机遇 [5] - 中国Biotech市值因BD交易大幅攀升,市场认可license-out模式,因其能通过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持续获取财务回报,并具备复制成功出海经验的预期 [6] - 多家待上市企业如岸迈生物、先为达生物、瑞博生物等均已实现BD授权,涉及肿瘤、代谢疾病等热门领域 [6]
创新药企抢滩港股IPO:争BD船票,借新规东风
36氪·2025-09-30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