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萨姆纳的寓言为框架,将21世纪全球央行实施的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视为一场宏大的经济实验,并指出中产阶级是这场实验中“被遗忘的人”,默默承受了政策带来的长期负面后果 [1][2][3][8] 低利率催生的市场垄断与企业金融化 - 超低利率环境催生了类似19世纪末“摩根化”的并购浪潮,导致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到2016年四分之三的美国行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集中 [9][10][12] - 行业垄断导致中产阶级职业选择窗口收窄,跳槽困难,内部晋升路径被拉长,且企业缺乏压力提供优厚薪酬 [13][14][15][16] - 企业大规模利用低成本债务进行股票回购,通过减少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以推高股价,使高管获利,但挤占了用于业务投资的资金 [18][22][23] - 业务投资减少导致高质量就业岗位创造放缓,中产阶级薪资增长乏力,利润增长果实被不成比例地分配给高管和股东 [24] 被抑制的创造性毁灭与僵尸企业 - 超低利率政策阻碍了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过程,阻止了低效企业的破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靠廉价信贷存活 [7][27][28] - 僵尸企业不投资、不创新,却锁定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阻碍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的新兴企业 [28][31] - 日本和欧洲(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历史经验表明,低利率政策掩盖了坏账问题,降低了破产率,但抑制了结构性改革 [29][30] - 劳动力被困于僵尸企业,减少了通过更换工作实现职业提升和薪资增长的机会,技能可能落伍 [31] 对储蓄者与养老金体系的冲击 - 超低利率惩罚了储蓄者,颠覆了“储蓄有息”的基本准则,使通过无风险储蓄实现财富显著增长几无可能 [33][35] - 中产阶级储户面临两难:放弃储蓄损害未来财务安全,或被迫承担远超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风险 [36] - 低利率显著降低了养老金资产的未来预期回报,同时通过降低贴现率推高了养老金未来支付义务的现值,造成巨大资金缺口 [38][39] - 全球养老金储蓄缺口估算约51万亿美元,迫使养老金计划从“确定收益型”转向“确定缴费型”,将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转移给个人 [40][44] 财富效应幻觉与不平等加剧 - 低利率推高的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主要被最顶层1%的金融资产持有者攫取,中产阶级主要资产是住房,其升值多为无法变现的“财富幻觉” [45][46] - 以黄金计价,2008年以来的低利率年代房价和股价几乎没有上涨 [47] - 高昂房价加剧代际财富鸿沟,催生“租房一代”和“父母银行”现象,年轻人受挫感严重 [49][50] - 超低利率政策制造了“K型”财富世界,金融精英财富净值不断增加,而依赖劳动收入和固定收益储蓄的中产阶级在金融压抑下挣扎 [54][56]
美联储重启降息,对中产阶级的职业和财富意味着什么?
虎嗅·2025-09-30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