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与共识 - 硬科技和商业航天被视为真正的产业机会,区别于模式创新带来的伪需求[1] - 商业航天是一个公认的万亿级赛道,并被写入多地发展规划,例如成都市政府编制了多个相关战略规划[1] - SpaceX作为行业标杆,累计融资额达到98亿美元,推动其整体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1] 行业发展现状与里程碑 - 商业航天赛道已有创业公司冲击第一股,例如国星宇航已申报港股上市[2][26] - 星网组网进度大大加快,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内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共发射38颗卫星[1] - 卫星互联网牌照将正式发放,标志着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时代即将开始[1] - 民营火箭企业星河动力完成了总规模24亿元的D轮融资,创造了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融资新纪录[2] 商业化路径与市场变化 - 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瞄准国家星网和千帆计划,争取进入大客户供应链;另一类如天仪、椭圆时空等则聚焦行业市场,提供融合卫星数据的完整解决方案[22][23] - 单纯出售卫星数据的市场空间已非常有限,企业必须向下游延伸,形成行业解决方案才能创造价值[24] - 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正从专业领域扩大至大众市场,例如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华为手机已支持与天通、北斗卫星直连[31][3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政策从2015-2016年的鼓励支持,转变为将商业航天明确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引擎[25] - 各地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北京南箭北星、文昌的商业发射、山东海阳的海上发射等[25] - 行业融资规模显著增长,去年披露的整体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创下新高,并涌现出十几家独角兽级别公司[26] 技术与产品突破 - 民营火箭发射次数显著增加,2023年成功发射12次,2024-2025年型号趋于成熟,发射呈现密集化、常态化甚至班车制[28] - 可重复使用火箭成为技术竞赛焦点,多家公司完成了垂直起降试验,但国内尚未实现真正的入轨回收复用[28][36][38] - 卫星生产模式正从少量定制转向批量化、智能化流水线生产,以应对星网等大规模星座的部署需求[30] 成本挑战与火箭领域竞争 - 当前火箭发射成本约为每公斤6万至12万元,距离3万元/公斤的目标仍有差距[40]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但目前行业仍处于首飞密集年,尚未实现稳定可靠的入轨回收[38][39] - 火箭领域逻辑简单、市场明确,持续吸引新创业者加入,包括早期火箭公司核心骨干和新入行者[40][41] 出海与国际市场 - 火箭出海难度较大,成功案例较少,更可行的方式是提供一站式在轨服务,即火箭、卫星乃至运营全包的交钥匙工程[44][45] - 中东、一带一路国家及非洲是主要目标市场,例如中法海洋星、埃及卫星等项目均采用此模式[43][44] 未来增长曲线与新兴市场 - 除了卫星发射,太空旅行、深空探索等消费级商业航天领域被视为潜在爆发点[46][47] - 在轨服务市场(如卫星延寿、太空垃圾清理、在轨加油等)是火箭公司的新增长曲线,想象空间巨大[49] - 卫星计算、太空数据中心等方向正在探索,旨在将算力、AI与数据分析结合,直接提供决策支持[56] 行业展望与预测 - 未来两年内,行业有望实现国内首次轨道级火箭的成功回收,这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改变市场规则[54][55] - 行业将进入洗牌期,技术、融资或产品交付能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市场资源将优化配置[59] - 星网等大型星座的建设仍是重点,早期收入可能无法覆盖高昂的前期投入,盈利模式需持续探索[57]
商业航天为什么都在拿县城的钱?
虎嗅·2025-09-30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