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航空燃料行业突围之路在何方?
中国化工报·2025-09-30 11:23

行业背景与发展契机 -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航空业脱碳的关键手段,相较于传统燃油可降低69%至90%的二氧化碳排放 [3] - 行业近期迎来多项进展,包括中国SAF产业联盟成立、成都发布全国首个SAF产业专项政策,以及多个原材料生产和综合利用项目启动或投产 [2] -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SAF生产技术列入鼓励类目录 [4] - 预计到2030年,中国SAF需求量将达到130万至150万吨,占航空燃料总需求的2%至3% [4]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成本居高不下是最大挑战,SAF成本是传统化石基航煤的2至7倍 [5] - 采用主流HEFA技术时,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航煤价格在1.5万至3.1万元/吨,远高于传统航煤 [5] - 原料供应受限,废弃油脂收集率不足50%,导致原料保障不畅 [5] - 国内拟在建的HVO/SAF产能达328万吨/年,已签约待建产能约350万吨/年,但已建成产能仅35万吨/年,2024年总产量预计为54万吨 [5] - 行业标准仍需完善,缺乏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和全面的可持续性标准框架 [5] 产业突围方向与建议 - 国家层面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研究出台航空业碳减排战略和路线图,并明确强制SAF调合比例目标计划 [7] - 需建立可持续标准认证体系,并开展与国际标准的互通互认 [7] - 加强原料保障,建立完善餐饮废弃油脂至生物燃料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并加大对生物质收集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力度 [7] - 通过加强自主技术研发、推进混炼技术、构建市场机制等多措并举提高SAF经济性 [7] -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重点突破绿氢规模化制备、二氧化碳捕集与加氢、生物质高效转化等关键技术 [7] - 产业链企业需协同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生产、销售和应用体系,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8] - 产能布局应优先考虑靠近资源和消费市场的华东和川渝地区,远期则向西北、东北及西南等农林废弃物及绿氢资源地集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