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什么时候泡沫破了,什么时候商业航天就成了
36氪·2025-09-30 11:37

行业背景与演变 - 2023年“商业航天”被视为“硬科技”领域的万亿级赛道,备受推崇,其发展被写入多地政府规划,如成都市的《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等[1] - 行业共识从“模式创新”转向由技术进步驱动的产业革新,SpaceX作为成功案例,截至2023年累计融资98亿美元,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1] - 至2025年,行业部分预测开始兑现,如创业公司冲击“第一股”、“星网”组网进度加快(21天内完成5次发射,共发射38颗卫星)、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2] - 民营火箭企业星河动力完成总规模24亿元的D轮融资,创国内民营火箭企业融资新纪录,投资方包括多地地方国资及市场化基金[2] - 2025年资本与舆论注意力转向智能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商业航天热度相对减弱[3] 商业化进程与市场现状 - 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瞄准国家“星网”和“千帆”计划,争取进入大客户供应链;另一类如天仪、长光卫星、椭圆时空等聚焦行业市场,提供结合卫星数据、无人机、地面设备的完整行业解决方案[18] - 单纯出售卫星数据的市场空间已非常有限,迫使卫星公司向下游延伸,直接为终端行业提供价值[18][19] - 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运营时代开启,工信部向联通发放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标志着从国家战略迈向商业化运营[26] -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如华为手机与天通、北斗卫星直连)使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从专业领域扩大至大众市场,潜力巨大[26] - 行业存在“年年是元年,年年不赚钱”的现象,商业化落地和盈利仍面临挑战[9]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政策层面,国家态度从2015-2016年的鼓励支持(如《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转变为2023年后将商业航天明确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引擎”,中央到地方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及研发补贴[20] - 各地形成差异化产业集群:北京“南箭北星”、文昌依托发射中心发展商业发射、山东海阳发展海上发射等[20] - 资本层面,2023年行业披露整体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创下新高,多家企业如蓝箭、深蓝航天、微纳星空获得大额融资[21] - 行业已出现十几家独角兽级别企业,国星宇航申报港股上市,蓝箭、星际荣耀、中科宇航等也在准备上市,标志着商业航天在资本市场成为独立板块[21] 技术发展与成本挑战 - 火箭技术取得突破:2023年民营火箭成功发射12次;至2024-2025年,谷神星、快舟、力箭等型号实现密集、常态化发射,甚至达到“班车制”[22] - 可重复使用火箭成为技术竞赛焦点,能显著降低发射成本(如SpaceX示范),国内多家民营公司冲刺首飞,但尚未实现入轨回收复用[22][30] - 当前中国火箭发射成本约为每公斤6万至12万元,距离3万元/公斤的目标仍有差距,核心在于可重复回收技术未完全成功[30] - 卫星生产模式从少量定制转向批量化、智能化流水线,以应对“星网”等大规模星座部署的海量需求[25] - 行业曾发生火箭试车安全事故,但挫折被视为宝贵经验,促使行业更敬畏风险,建立完善保障机制[23][25] 区域投资与出海策略 - 商业航天企业较多接受县级地方国资投资(如星际荣耀拿什邡资金、星河动力拿资阳资金并在当地建厂),因上游供应链(发动机、测试基地等)投资被视为安全、确定的选择[27][28] - 大城市资本更倾向投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故事更好的项目,县级资金与商业航天企业需求匹配,能解决当下资金需求[28] - 火箭出海难度大,成功案例较少,更可行的模式是提供“一站式在轨服务”或“交钥匙工程”,即火箭、卫星、运营全包,如中法海洋星、埃及卫星、巴基斯坦卫星等项目[34][35][37] 未来趋势与预测 - 未来两年最值得期待的突破是国内首次轨道级火箭成功回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如蓝箭、星际荣耀、天兵科技、深蓝航天均已箭在弦上,成功后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改变市场规则[44] - 新兴方向包括卫星计算(如“三体计算星座”)、太空数据中心、在轨服务(卫星延寿、清理太空垃圾等),这些领域可能成为继火箭、卫星后的万亿级赛道[40][45] - 行业将进入洗牌期,技术不足、融资能力差、产品交付跟不上的企业将被淘汰或整合,这标志着行业走向成熟而非衰退[46][47] - 卫星互联网等大规模星座建设前期投入巨大,早期收入与成本相比杯水车薪,核心任务是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盈利模式需逐步探索[46] - 消费级商业航天领域(如太空旅行、半小时纽约抵达的飞船出行)及深空探索被视为更具爆发潜力的方向[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