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欧美日都重视降碳 侧重各有不同
中国汽车报网·2025-09-30 15:52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通过立法和法规加强对汽车及动力电池碳足迹的管控,这已成为影响国际汽车贸易的关键因素 [1] - 欧盟、日本和美国在碳足迹管控的侧重点和执行方式上存在差异,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合规带来多样化挑战 [1][8] -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碳足迹管控政策密集出台,未来可能引入碳关税,对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布局产生潜在成本影响 [8][11] 欧盟电池法规 - 欧盟于2023年正式生效电池法规(编号2023/12),针对电池产品制定强制性法规,用法律形式约束碳和国际再生材料 [4] - 法规覆盖五类电池,要求核算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执行颗粒度特别细,核算单位为全生命周期当量千瓦时 [4] - 法规执行分三步:收集数据、分组、采用限制准入方式,产品超过碳足迹限制将不允许在欧盟市场销售 [4] - 从2026年开始,进口商需为其进口货物碳排放高于欧盟配额的部分购买碳证书,境外已付碳费用可扣除 [8][10][11] 日本动力电池披露政策 - 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动力电池碳足迹披露政策,旨在通过强制披露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6] - 政策分步实施,初期制造商必须披露电池碳足迹作为获取政府补贴的条件,数据将用于设定未来碳排放上限 [6] - 与欧盟直接限制销售不同,日本通过限制补贴的形式进行管控,政策出发点是为了与欧盟电池法规对接,方便日本汽车在欧盟销售 [6]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碳政策 - 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汽车数量为11.6万辆,仅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1.81%,但美国是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法规需高度重视 [7] - 美国《清洁竞争力法案》拟对高碳排放货物征收碳费用,覆盖钢铁、水泥、铝等约25个行业,未来可能将电池行业纳入管控 [7] - 该法案对电池行业有潜在影响,因为电池生产涉及很多高碳排工序,法案通过将碳效率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来鼓励降碳 [7] - 美国法案目前尚未走完立法流程,后续存在无法正常发布的可能 [8] 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及其他影响 - 欧盟CBAM针对钢铁、水泥、铝等高碳排放货物征收碳排放调节费用,使进口货物碳成本与欧盟本地厂商相当 [8] - CBAM和美国《清洁竞争力法案》对电池产品无直接的合规成本影响,但对电池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有间接冲击 [9] - 动力电池占整车碳排放一半以上,是整车减排的主要矛盾,其碳足迹管控政策当前主要强制要求核算,后续可能引入碳关税 [8][11] - 国际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尚有待开发制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