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调整机制与规则 - 2025年港股通市场进行常态化调整,截至9月底共纳入67只个股、剔除61只个股 [1] - 纳入规则核心前提为市值和流动性达标,大型股和中型股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后可直接入通,小型股需额外满足平均月末市值大于等于50亿港元的要求 [1] - 调整时间分为常规机制与快速机制,均以市值及流动性达标为核心前提 [1] 西锐飞机案例:流动性问题导致的异常纳入与剔除 - 西锐飞机于2024年7月12日在港上市,IPO募集资金15.1亿港元,基石投资者占比56%,发行市值101亿港元 [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总市值跌至69亿港元,上市至检讨日平均总市值83亿港元,且流动性惨淡,日均成交额低于100万港元,首次检讨因市值和流动性双重不达标未能入通 [4] - 2024年“924行情”后股价抬升,截至2024年12月底,上市至年底日均总市值达78亿港元,满足60亿港元市值门槛,但流动性持续低迷,多数月份日均换手率远低于0.05%的达标标准 [5][6] - 公司仍被纳入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并于2025年3月10日正式纳入港股通,入通后流动性显著改善,日均成交额升至2亿港元,每月日均换手率均超0.7% [6] - 2025年6月底季度检讨时,因回溯过去12个月流动性数据不达标被判定剔除,于9月8日正式除通,入通后仅交易125天,成为2025年唯二“短期入通即剔除”的公司之一 [6][7] - 南向资金陷入被动,截至剔除前持股3980万股,占自由流通股比例72%,对应市值约24亿港元,除通后持股降至2700万股(占比49%),对应市值缩水至17亿港元 [7] - 公司控股股东于2025年7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750万股,减持规模达7亿港元,加剧股价压力 [7] 陆控案例:风险状态下仍被纳入的审核漏洞 - 陆控于2023年4月14日通过介绍上市登陆港交所,初期因流动性不足未能触及港股通门槛 [8] - 通过收购及派息等动作推动股价与流动性提升,截至2024年12月底总市值达161亿港元,满足中型股入通标准,进入2025年3月入通名单 [8] - 2025年1月28日,公司公告建议更换核数师、可能延迟刊发年报并短暂停牌,暴露重大风险 [10] - 风险包括未披露关联交易及会计错误,导致2023年合并总资产缩水2%,净利润减少8%-15%(约0.83亿至1.55亿元),普华永道对2022-2024年财报出具“不得依赖”的审计意见 [10] - 尽管风险明确暴露,公司仍于2025年3月10日被纳入港股通,因持续停牌,入通63天后于2025年5月12日被剔除,南向资金因停牌未参与交易,避免了损失 [11] 规则执行中暴露的审核漏洞 - 西锐飞机案例显示,公司在流动性未实质改善情况下被纳入,后又因历史流动性问题被剔除,暴露出审核对历史流动性数据追溯应用不一致的问题 [3][7] - 陆控案例显示,公司在入通生效前已停牌并暴露财务风险,却仍被纳入,暴露出纳入机制未结合公司实时状态进行调整的漏洞 [3][11] - 两个异常案例共同暴露出港股通规则执行中的审核漏洞 [3]
2025年港股通现异常纳入:陆控停牌叠加财务风险仍入通 因持续停牌幸未引南向资金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