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上市潮涌:谁是下一个寒武纪?|《财经》封面
搜狐财经·2025-09-30 19:05

硬科技企业上市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A股已有70家企业完成IPO,其中硬科技企业占比近六成[3] - 硬科技企业IPO家数达到41家,占IPO总数的58.57%,融资金额为340.65亿元,占比达50.69%[9] - 港股市场上,生物制药、医疗设备、软件服务等科技行业占据今年港股IPO数量前三,生物制药公司有11家登陆港股[10] - 截至9月18日,A股共有296家公司等待IPO上市,其中硬科技企业达200家,占比67.57%,拟融资金额1854.85亿元,占总拟融资金额的64.94%[13] - 电子行业以11.54万亿元的总市值首次超越银行业,成为A股市场第一大行业[36]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科创板"1+6"新政落地和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启用,拓宽了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路径[4]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已助力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融资超2000亿元,其中四成(22家)已实现盈利[20] - 港交所通过18A章及科企专线,为未盈利、无收入创新药企打开融资通道,截至8月底处理24家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和12家18C章特专科技企业递表[23] - 深交所正式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新增受理企业中超六成来自半导体、AI、生物医药领域[26] - 2025年5月国新办提出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绿色通道",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批周期[21] 资本市场结构变化 - 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6] - 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6] - 科创板开板六年来累积支持589家硬科技公司上市,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总市值超过7万亿元[16] - 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较开市之初增加逾3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16] - 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涨幅超过30%,创业板指和科创综指从6月开始短短三个多月涨幅分别超过50%及40%[8] 机构参与与市场效应 - 自科创板设立以来,头部券商依托投行与投资联动模式,累计助力超138家科创企业完成IPO[28] - 重仓持有寒武纪的公募基金数量从2020年末的220只增至2025年6月底的397只,持股总市值从1.89亿元飙升至378.97亿元[31] - 8月上市新股的首日平均涨幅达到266.43%,每家新股首日涨幅均超过120%[38] - 券商不断加大硬科技拟IPO企业的项目储备数量,重点筛选储备具有较强科技创新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8] - 58%的全球家族办公室受访者预计科技将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跑赢大盘,86%的家办已布局人工智能领域[37] 行业领域与代表性企业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41家拟IPO数量居首,拟融资金额771.28亿元[13][16] - 人工智能GPU芯片企业摩尔线程、沐曦股份以及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备受市场关注[13] - 寒武纪在8月单月涨幅翻倍,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登顶A股新"股王"[8] - 智能影像全球龙头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后股价一度大涨超6倍[9] - 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赴港上市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行业IPO项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