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摩都”战事下半场:国内换轨,“下南洋”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30 22:55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重庆正从“摩托之都”转型为“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1]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全球产业基地,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7]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重庆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电动化转型加快 [2] - 产业配套从传统车架、灯具转向锂电池、钠电池、智能电控系统等上游核心部件 [11] 企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摩帮三巨头”分化: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电池 [10] - 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电动两轮车企业均在重庆设厂,与传统摩企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态 [1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电机、车架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6] 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 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决定产品最终定价权 [12]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4]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车辆精准定位、远程锁车等功能 [14] - 智能化面临成本挑战,在高度价格敏感的市场中,通过打造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是关键解法 [15][16] 出海战略与全球市场机遇 - 国内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2024年行业销量为4920万台,同比下降10.55%,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8] - 重庆政策推动电动摩托车产业“提质强链出海”,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0]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中国车企面临日系品牌竞争及产品价格过高(是燃油摩托2–3倍)的挑战 [21][22] - 企业分兵突围:津沙摩托锁定欧洲小排量市场,昌明摩托深耕俄罗斯定制化,宗申、隆鑫靠智能化建立壁垒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