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别被短视频骗了!知名教授扒出房价真相,虚假房源坑了多少购房者
搜狐财经·2025-10-01 07:36

短视频中的楼市误导性信息 - 短视频平台频繁出现关于北上广深楼市"崩盘"和"暴跌"的冲击性内容,这些表述显著影响消费者、投资者情绪和公众认知 [2] - 经济学家郎咸平团队通过对189个独立短视频的量化分析,旨在拆解内容真伪,纠正市场认知偏差 [2] - 信息传播中流量至上的倾向导致对楼市复杂结构性变化的认知偏差 [2] 被夸大的房价下跌案例类型 - 宣称的"房价暴跌"案例多集中在特定类型房产,并非市场普遍现象,关键信息常被忽视 [4] - 公寓类产品是首要误导来源,短视频常宣称"海景豪宅暴跌50%"或"单价腰斩",但降价标的实为商业公寓而非70年产权的普通住宅 [4][6] - 公寓产品定价逻辑与住宅不同,交易成本极高,原价100万元的公寓涨至200万元后,卖出时各项税费和手续费合计接近40%,看似涨价实则利润微薄 [6] - 短视频刻意模糊"公寓"与"住宅"的属性差异,用公寓价格波动替代整体楼市走向以制造恐慌 [6] - "老破小"的局部降价是第二类陷阱,案例并非无差别发生,而是集中在学区属性弱化、房龄超25年、远郊区三类场景 [8] - 短视频通常只呈现"降价幅度"却隐瞒房源具体缺陷,如设施老化、贷款年限缩短、通勤成本高、配套不完善等,让观众误以为所有老房都在崩盘式下跌 [8] - 法拍房成为误导源头,2025年数据显示31%的法拍房存在未披露的高额欠费,平均每套隐藏成本达房价的22%,有购房者以360万元拍下房源但最终税费与欠费合计超600万元 [10] - 中介套路如雇人假扮看房客施压房东、挂虚拟低价房源引流、签阴阳合同吃差价等行为频发,这些短期操作为追求佣金却被包装成"楼市遇冷、房东急售"的市场信号 [10] 官方数据与市场结构性分化 - 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月至8月北上广深房价走势相对平稳,北京一手房下跌1.1%,二手房下跌4%,上海一手房上涨3%,二手房下跌2.3%,广州新房微涨0.02%,二手房下跌3.8%,深圳新房上涨0.9%,二手房下跌2.1% [13] - 整体一手房价格基本稳定,二手房跌幅多在5%以内,远未达到短视频中"40%跌幅"或"全面腰斩"的程度 [13] - 部分购房者有"房价跌了20%至30%"的强烈体感,核心原因在于楼市的"结构性分化",市场已从普涨时代进入分化时代,内环内房龄10年以内、配套完善的次新房价格坚挺,而叠加老破小、学区弱化、远郊区等多重不利属性的房源价格下跌20%至30%并不罕见 [13][15] - 这种分化反映楼市逻辑的深层转变,过去20年投资属性主导的"增量扩张"阶段形成"买房必赚"的认知,但当前市场进入居住属性回归的"存量优化"阶段,房龄、地段、配套、户型等因素直接决定房价走势 [16][18] - 短视频抓住公众对"普涨时代"的路径依赖,用部分房子下跌否定整个市场稳定性,忽略楼市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分化的必然趋势 [18] 信息环境与市场趋势思考 - 在流量至上的传播生态中,需警惕"情绪先行"的信息陷阱,短视频核心诉求是吸引注意力而非传递真实信息,常使用极端词汇和夸张案例激发焦虑或贪婪情绪 [20] - 楼市"分化"是长期逻辑,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的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房产因稀缺性强和配套完善能保持稳定,而远郊区、非核心地段房产更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20][22] - 刚需购房者应聚焦自身需求,自住需关注通勤、教育、医疗等实际配套,投资则需避免买入房龄过长、配套薄弱的房产 [22] - 需正视"有效需求"的真实状况,北上广深房价收入比普遍在15倍至40倍,年轻人需工作数十年才能负担一套房,且就业压力增大,许多购房意愿难以转化为购买能力,租房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22] - 信息传播者包括自媒体博主和房产中介应意识到楼市信息的特殊性,它不仅影响个人投资,更关乎家庭决策与市场稳定,刻意造假和夸大其词的行为长期会破坏自身信誉并扰乱市场秩序 [24] - 市场正处于从普涨狂欢到理性分化的关键转型期,坚持用数据说话和逻辑分析能穿透虚假信息与认知偏差,看到市场的真实面貌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