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反驳“发达国家净息差必将收窄”是经济成熟必然结果的论点,并以美国银行业长期保持较高净息差作为例证 [1] - 论证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及银行主动求变是美国银行业维持高净息差的关键因素 [3][5][8] - 通过对比日本政府保护下银行业缺乏活力的案例,强调市场化出清机制的重要性 [5][6] - 为中国银行业提供启示,认为应主动求变并加快资负结构转型以应对净息差收窄压力 [10][11][12] 美国银行业净息差表现 - 美国银行业净息差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3%以上,即使在降息周期,最低值也在2.5%以上 [1] 市场化机制的作用 - 高度市场化导致经营不善的银行即时市场出清,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国共倒闭584家商业银行,包括资产规模超3000亿美元的华盛顿互惠银行 [3] - 作为反面典型,日本政府通过“护卫船队”模式保护银行,1995-2001年仅倒闭18家银行,2010年后仅1家倒闭,导致银行业整体缺乏活力、盈利低下 [5][6] 银行主动求变的案例 - 第一公民银行通过持续调整客群结构维持高净息差,其医疗行业贷款占比在2013年达到25.28%,2024年科技贷款占比达28.66%,2006年、2013年、2024年净息差分别为4.03%、3.42%、3.54% [8] - 西部联盟银行通过优化贷款结构保持高净息差,其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从2009年的49.40%降至2024年的21.78%,建筑开发贷款占比从15.21%降至8.34%,商业和工业贷款占比从19.57%提升至23.52%,2020至2024年科技创新和股权基金贷款增幅达67.44%,2009年和2024年净息差分别为3.97%和3.58% [9] 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 认识上需主动求变,部分银行存在“政府兜底”隐性预期导致动力缺失,应学习美国经验通过差异化定位寻找新利润增长点,如泰隆银行和常熟银行通过深耕小微金融在2024年净息差分别达到3.56%和2.71% [11] - 行动上需加快资负结构转型,当前服务对象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基建等传统经济领域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和内卷式竞争,应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加大新兴产业领域服务力度 [12]
刘晓曙:美国银行业高净息差之谜
新浪财经·2025-10-01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