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思路转变 - 中国产业升级思路从“规模扩张、要素驱动”向“创新引领、价值跃升”转变 [3] - 新一代“新三样”(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强调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布局 [3] -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谋求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迁的战略定力 [3] 新一代“新三样”的战略重要性 - 机器人产业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载体 [3] -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 [3] - 创新药产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 [3] - 三大行业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柱 [3] 行业发展阶段与国际竞争地位 - 机器人领域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但高端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领域仍依赖进口 [5] - 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并跑阶段,应用层具备全球竞争力,但基础理论、高端芯片及框架生态仍有短板 [5] - 创新药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迈进,但原创性靶点发现能力不足,临床转化效率偏低 [5] - 中国在三大领域正处于由“并跑”迈向“领跑”的关键阶段 [2][6] 核心优势 - 超大规模市场带来丰富应用场景和快速反馈,推动技术持续迭代 [6] - 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突出,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闭环 [6] - 制度与政策改革不断释放红利,审批效率提升、监管机制创新为前沿技术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6] - 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到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6] -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出海许可授权交易总额达到660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6] 面临的挑战与短板 - 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和传感器上仍高度依赖进口 [7] - 人工智能面临算力芯片受制于人的风险,底层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发展 [7] - 创新药存在基础研究转化率偏低、研发同质化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7] - 国际化过程中面临临床设计和合规能力不足的挑战 [7] 政策建议与创新生态构建 - 加快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数据开放机制,推动行业数据分类分级开放 [7][10] - 对AI医疗器械、创新机器人产品实施“沙盒监管”,优化创新药审评流程 [7][10] - 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并向中小企业开放 [7][10] - 设立长期稳定的前沿探索基金,健全科研容错机制 [8] -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9] - 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 [10] - 建立动态化监管科学体系,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深化国际协同参与全球标准制定 [11] 投资价值与企业特质 - 相关领域已进入商业化落地关键期,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显现 [12] - 具备核心技术壁垒、清晰应用场景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更值得长期关注 [13] - 典型方向包括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龙头、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厂商,以及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创新药头部企业 [15] - 更值得长期关注的是具备“三有”特质的企业:有真实订单、有技术壁垒、有健康现金流 [15] 市场估值水平 - 人工智能板块市盈率为88.72倍,位于近十年94%的分位水平 [14] - 创新药板块市盈率为62.10倍,处于近十年89%的分位水平 [14] - 机器人板块市盈率为33.13倍,相对合理但也处于近十年64%的分位水平 [14]
21专访|清华田轩、银河章俊:中国新“新三样”的破局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01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