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成为智算中心散热核心 - AI芯片功率持续提升,设备功率密度已触及风冷散热极限,例如英伟达B200芯片TDP功耗达1000W,GB200超级芯片达2700W [22][23] - 液冷技术相比风冷具有温度传递快、散热能力强、噪音低、节能且节省空间的优势 [1][10] - 全球PUE考核趋严,中国要求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1.25,欧洲2030年需≤1.3,推动液冷渗透率提升 [1][25] 液冷市场规模与预测 - 预计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二次侧)市场规模有望超百亿美元 [1][6] - 北美市场冷板式液冷单位价值量约1040美元/kW,预测2026年市场规模达100亿美元(含CSP自研ASIC及英伟达GPU需求) [1][7] - 中国市场冷板式液冷单位价值量约5000元/kW,预测2026/2027年市场规模分别达113亿元/238亿元 [1][7] 液冷技术路径与对比 - 当前主流技术为冷板式液冷,兼容现有架构且易于维护,英伟达GB200系列采用100%全冷板架构 [1][10][33] - 浸没式液冷为长期方向,其PUE可低于1.05,但初始投资及运维成本较高 [1][31] - 冷板式液冷正朝两相式(散热能力提升150%+)和微通道(MLCP热阻<0.05℃·cm²/W)方向升级 [1][38][42] 液冷系统架构与驱动因素 - 液冷系统通用架构分为机房侧(一次侧、二次侧)和ICT设备侧(冷板、浸没式设备) [1][12] - 算力功率密度提升是核心驱动,AI GPU机架峰值密度预计从2024年130kW到2029年突破1MW,液冷成为刚需 [22][24] - 液冷可显著降低数据中心PUE,风冷数据中心温控能耗占比达40%,液冷方案PUE可达1.1-1.2,甚至低于1.05 [16][25][31] 液冷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冷却塔、CDU、冷板等),中游是系统集成商,下游为AIDC服务商和运营商 [1][7] - 海外及台资企业(如奇宏、双鸿、台达)在零部件领域有先发优势 [1][7] - 国产厂商(如英维克、申菱环境)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定制化服务逐步突破,英维克UQD产品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1][7]
数据中心互联技术专题五:液冷—智算中心散热核心技术
搜狐财经·2025-10-02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