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交通”应用“多点开花” 成本“拦路虎”仍待突破
中国能源网·2025-10-02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交通与能源融合正从理念走向实践,转型范围已从电动乘用车扩展至商用车、航运、航空及多式联运等全领域,目标是推动交通行业从单纯能源消费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能源“源网荷储”全流程的实践者,以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升级 [1] - 政策层面通过指导意见和具体激励措施(如资金支持、电价政策、补贴等)为交能融合提供基石,并强调政策连续性以注入行业确定性 [2] - 交能融合落地场景在全国“多点开花”,包括高速服务区升级为综合能源站、路域光伏项目、虚拟电厂试点以及氢能走廊等,已产生实际效益如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 [3][4] - 成本与商业模式仍是规模化推广的主要挑战,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降本、完善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并解决系统性问题如跨区域政策协调和电网接入能力,以实现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的多重目标平衡 [6][7] 政策支持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机制设计(如中央大气污染资金支持老旧货车淘汰、碳普惠激励绿色出行)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 [2] -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湖北、上海、重庆等六个省市出台V2G上网电价政策,广东、江苏等地推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构成政策基石 [2] - 政策连续性受行业关切,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明确电动重卡零碳货运走廊建设、交能融合发展等方向,为行业注入确定性 [2] 落地场景与案例 - 高速服务区转型为“能源码头”,例如四川蜀道集团将天全服务区打造成“交能融合迪士尼”,布局200余座充电站、9座LNG加注站,并计划今明两年建设8—10座加氢站,推动服务区向价值平台升级 [3] - 路域光伏成为新基建,枣菏高速公路绿色能源融合项目作为中国首条全路域交能融合项目,累计产生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申领交易绿证83171张,缓解当地用电高峰紧张局面 [3] - 虚拟电厂试点推进,济青中线济潍段三个光伏站点总容量约14兆瓦,注册电力交易平台后可通过虚拟电厂调节交易 [3] - 氢能应用场景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氢走廊”项目累计开通4趟车次(干线全运行19车次),实现公海联运直达泰国港口,通过运输场景反向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4] 产业机遇与效益 - 交能融合可保障能源安全、扩大国内有效消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通过盘活交通存量资产和带动产业链升级开辟庞大市场空间 [6] - 具体效益包括枣菏高速公路项目产生的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以及降低高速公路及周边区域用能成本 [3] - 智能化成为提质增效关键,V2G技术突破后可使电动车变身“移动储能单元”,深度参与电网调节,实现“停车赚钱”的用户体验 [6] 挑战与瓶颈 - 成本与商业模式是规模化推广的“拦路虎”,例如氢能重卡购置成本高、加氢站利用率低,需全产业链协同降本 [6] - 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亟待完善,重卡换电场景需解决电池标准化、站网协同等问题 [6] - 系统性问题如跨区域政策协调、电网接入能力、不同技术路线适配性,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力破解,以平衡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多重目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