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文物保护规模与进展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计划再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195万件文物的数字化 [4]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并对212个洞窟进行了三维重建,总数据量超过500TB [4] - 全国博物馆在2024年推出了1.2万个线上展览 [7]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创新 - 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已覆盖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智能传感网络实时预警安全风险 [4] - 在三星堆遗址,AI技术辅助实现了多个跨坑器物的完整拼接;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让78对甲骨碎片实现缀合 [5] - 上海博物馆建设“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数字孪生系统,为考古发掘和保护提供全方位数据保障 [5] 公众参与与互动体验 - “云上中轴”小程序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吸引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公众参与近110万人次,巡检记录近9万条,图片超16万张 [8] - 敦煌研究院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1.1万余份数字资源,并通过云游戏再现藏经洞历史 [8] -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利用沉浸式投影和三维互动技术,呈现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12] 数字化平台与展览创新 - 故宫博物院推出“全景故宫”和“数字文物库”,其中“故宫名画记”提供高达数十亿像素的文物影像 [2][7][11] - 上海博物馆东馆打造“数字馆”展厅,首展《山水江南》构建沉浸式空间,成为热门打卡点 [9] - 上海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自行研发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让文物以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 [9]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文物修复和研究提供新方法 [5] - AI导览助手结合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实现多语种交互,改变传统博物馆单向知识传递模式 [12] - 数字化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新场景,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12]
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中国青年报·2025-10-03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