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稳定币的发展历程、成败叙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搜狐财经·2025-10-03 06:52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稳定币市场呈现市值复苏和交易量突破的新变化,主流国家监管逐步介入 [1][6] - 稳定币与支付宝在运行基础、发行机制和制度属性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支付宝并非稳定币 [15][18][19] - 美国凭借监管的“模糊容忍”策略、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以及完善的网络效应与应用生态,在稳定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3] - 欧盟与新加坡虽监管完善,但因过度监管、货币国际化不足及交易生态不完善,导致其本币稳定币规模和市场话语权有限 [24] - 香港可打造“香港稳定币走廊”,通过多元货币策略、场景嵌入和动态监管培育RWA生态,避免重蹈欧盟覆辙 [27][28][29][30] - 中国可采取“三箭齐发”战略,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中国版美元稳定币和“全球币”,以创新模式获取全球稳定币市场战略优势 [31][32] 稳定币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2014-2017年):稳定币起源于2014年,早期代表包括USDT、bitUSD和bitCNY,2017年市值攀升至10亿美元,ICO兴起是重要推动因素 [1][3] - 第二阶段(2018-2022年):标志性事件包括USDC发布、Facebook推出Libra计划,后者推动全球监管战略重视加密货币 [5][6] - 第三阶段(2023年至今):稳定币市值复苏,2024年交易量达11.9万亿美元,超过Visa同期10.8万亿美元,特朗普家族推出USD1,Circle上市 [6][7] 稳定币技术分类与市值 - 抵押型稳定币包括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和商品抵押型(如PAXG) [8] - 算法稳定币(如UST)和混合稳定币(如FRAX)规模较小,UST崩盘后市场信任度下降 [8] - 主要稳定币市值:USDT接近1700亿美元,USDC约700亿美元,USDe超100亿美元,DAI约50亿美元,USD1约22亿美元 [10] 主要稳定币运作机制 - USDT采用法币1:1锚定机制,盈利核心为沉淀资金投资,2024年80%以上资产为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国债,净利润达137亿美元 [10][17] - USDC合规性更强,已获美国48州货币传输许可证等多国牌照,但合规成本高且应用场景受限 [13] - DAI由去中心化平台以加密货币超额抵押发行,灵活性高但面临全球监管不认可的合规挑战 [13][14] 稳定币与支付宝对比 - 相似点:均与法币1:1等值,旨在提升交易便利性,早期盈利模式均依赖沉淀资金投资收益 [16][17] - 不同点:稳定币基于区块链体系实现全球秒级跨境支付,支付宝依赖传统金融体系;稳定币具备货币发行功能,支付宝仅为支付通道;稳定币存在挤兑脱钩风险 [18][19] 全球监管动态 -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清晰法案”建立稳定币许可制和分类监管框架,对链上点对点交易采取“入口+出口”合规追溯 [20] - 欧盟MiCA法案设置稳定币单日交易量限额(超100万笔或2亿欧元触发干预),监管严格 [21] - 香港《稳定币条例》采用牌照管理制,要求2500万港元注册资本金,限制稳定币与DeFi结合,2025年8月有77家公司提交牌照申请 [22] 香港稳定币发展路径 - 香港需从“监管者”转向“市场培育者”,打造连接全球的“稳定币走廊”,重点培育RWA生态 [27][28] - 政策支持包括推行多元货币策略、政府示范应用稳定币支付、推动本地支付工具与稳定币对接、建立动态监管沙盒 [29][30] 中国稳定币战略构想 -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服务“一带一路”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1] - 中国版美元稳定币以持有的7000多亿美元美债为底层资产,支持多币种计价 [31] - “全球币”采用一揽子货币储备,提升人民币资产占比,建立去中心化全球联盟治理机制 [31] - 通过赋予“法定稳定币”强制接受性,扩大应用场景,形成与“市场稳定币”的差异化体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