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目标2030年点亮“人造太阳” 我国核聚变赛道传来大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03 15:56

项目工程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机核心部件杜瓦底座于2025年10月1日成功落座,重达400吨,安装精度达毫米级,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进入加速新阶段[1] - BEST项目总装工作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开始,需将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等聚变堆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1] - 杜瓦底座安装运用航天级姿态控制系统,每调整0.1毫米需同步校验12个支撑点数据,为后续6700吨主机稳定运行奠定基础[1] 技术路线与科研突破 - 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中,磁约束聚变尤其是托卡马克装置被认为最可能率先实现发电,BEST装置即采用此路线[2]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于2025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高温下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2] - 中核集团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于2025年3月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2] 民营企业进展与商业化预期 - 民营企业新奥“玄龙-50U”球形环装置于2025年4月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是国际上首次,标志着其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3] - 业内专家预计最迟到2030年将在中国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BEST项目的“点灯”目标时间点亦是2030年,聚变产业已迈入关键十年[3] - 截至目前,中国主要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累计达到15个,分布在多个省市[3] 资本投入与产业生态 - 全球聚变行业过去五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金额已接近百亿美元[1] - BEST项目主导建设方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50亿元,于2024年6月增至145亿元,股东涵盖国有平台、中央企业、中国科学院及社会资本[4] - 中国核聚变产业形成“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民营创新资本”共驱的结构[3] 供应链体系与上市公司参与 - 中国聚变产供链体系初步成立,由中核集团和中国科学院两大研究机构分别牵头成立产业联盟[4] - 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包含33家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民营企业[4] - BEST装置的供应链由16家A股上市公司构成,例如上海电气供应TF线圈盒,西部超导批量供应超导线材,百利电气参与杜瓦结构研发与制造,安泰科技子公司研制钨铜复合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