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0亿元私募跑路“背后细节曝光 嫌疑人曾叫嚣”有本事就定我的罪“
华夏时报·2025-10-03 16:18

案件核心概述 - 杭州“30亿元量化私募跑路”事件核心案情披露,涉事主体为磐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毛某与姚某 [1] - 两名主犯利用FOF基金、私募基金实施操纵证券市场犯罪,自恃犯罪手法专业隐蔽,到案后拒不交代犯罪事实 [1] - 检察机关通过穿透复杂金融布局,粉碎了这场资本迷局 [1] 案件背景与涉案人员 - 2023年末,传闻“杭州30亿元量化私募跑路”震动资本市场,直指磐某基金及实控人毛某和姚某 [3] - 毛某为法律专业背景,姚某为海归金融精英,通过母亲代持股份隐匿身份 [3] - 二人自2017年起盯上一只代号“企鹅”的股票,动用55个账户展开股权争夺战,并于2020年9月17日成功跻身该公司大股东之列,毛某受聘担任总经理 [3] - 2020年底“企鹅”股票连续跌停,为维系股价,二人在多地组建操盘团队,利用资金与持股优势进行大量集中交易 [3] - 二人曾因违规增持分别被处以1500万元罚款,并提前销毁大量交易证据企图抹去犯罪痕迹 [4] 犯罪手法与资金运作 - 操纵股价需要天量资金,毛某和姚某自有资金不足 [6] - 毛某找到未取得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资质的上海J公司和浙江T公司实控人李某、蒋某某 [6] - 设计“灰色”资金通道:利用FOF基金产品投资至毛某、姚某实际控制的私募基金产品,名义为合规投资,实质为场外配资,资金高达4.6亿元 [6] - FOF基金层层嵌套的结构使资金最终流向模糊,为操纵市场行为提供了掩护 [6] 案件侦办与司法判决 - 办案团队确立“全方位实质审查、全流程追赃挽损”的侦办思路,核心任务是“穿透” [8] - 穿透复杂金融产品结构:引入AI模型工具处理几十个G的电子数据,通过多重交叉验证定位配资资金来源与去向 [9] - 穿透反侦查措施:对毛某团伙设立的多个流动操盘点进行全流程“地毯式”审查,穿透产品层、交易层和资金层 [9] - 穿透形式合法直达实质违法:围绕资金流向开展“穿透式审查”,查清关联账户间资金交叉,证明其本质为非法证券融资业务 [10] - 办案团队形成20万字阅卷笔录、3万字金融知识摘要和15万字审查报告 [10] - 2024年9月20日一审判决,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判处毛某、姚某、白某某有期徒刑七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10] - 同年11月5日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李某、蒋某某等配资方人员有期徒刑六年至一年九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10] - 毛某、姚某上诉后,今年4月24日上海市高级法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 [10]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专业资质非“免罪金牌”,复杂金融工具可成为犯罪掩体 [11] - 投资者须穿透“高收益”表象,核查底层资产与风控机制 [11] - 金融从业者需强化合规培训,明确“专业优势≠犯罪掩护” [11] - 任何试图挑战法律权威、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11] - 投资者应增强风险意识,仔细审查私募机构合规性和信誉度,不盲目追求高收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