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家族企业为何就可以传承?
经济观察报·2025-10-04 13:57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历史与现状 - 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已逾180年,涌现出一批持续经营多代的家族企业,在2024胡润中国500强中,有42家企业历史超50年,其中70%来自香港和中国台湾,有6家企业历史超百年,还有1家超90年,这些企业均来自香港 [2] - 典型代表包括李兆基家族(恒基兆业)、包玉刚家族(九龙仓)、李文达家族(李锦记)、郑裕彤家族(周大福珠宝)以及李嘉诚家族,其中创业最早的是1862年成立的香港中华煤气(后被李兆基家族收购),最晚的是1929年起步的郑裕彤家族相关企业 [2] - 香港家族企业历经完整经济周期,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经验对文化同宗同源的内地具有独特参考价值 [3] 股权传承方式演变 - 早期常见做法是均分股权,例如1942年创立的镛记烧鹅,创始人甘穗煇将股权分配给子女(长子35%、次子35%、遗孀10%、三子10%、女儿10%),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导致兄弟对簿公堂,最终公司归次子所有,但家族内耗严重,企业规模受限 [5][6] - 现代方式采用家族信托,例如新鸿基地产创始人郭得胜1990年将价值数百亿元股权锁入家族信托,但因设计刚性,导致三兄弟内斗,后经母亲邝肖卿2010年和2014年两次重组信托(将43%股权分给三兄弟家人)才稳定运行 [7][8] - 李兆基家族信托设计更为成熟: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各占50%受益比例,每五年动态调整,重大决策需共同签字,单项投资不得超过50亿元,新增家族成员可获得2亿元成长基金,受益人需捐赠不低于收益的10% [9] - 郑裕彤家族和李嘉诚家族也通过海外信托实现股权控制和企业稳定传承 [10][11] 多子女家庭传承策略 - 对于多子女家庭,股权传承需"修枝剪叶",即通过收购集中股权,例如利丰集团冯氏兄弟1972年以80%溢价收购其他家族成员股份,实现私有化后再上市,推动企业转型,但过程艰难,导致家族分支离散 [14][15] - 李锦记家族经历多次股权集中:1972年第三代李兆南以240万元收购两个哥哥66.7%股权,1984年李文达赠送弟弟40%股权,后以8000万元回购,最终通过设立股权继承和流转制度实现稳定传承至第六代 [16] - 管理权传承强调"分工不分家",例如郑裕彤家族后代分别执掌新世界地产、周大福珠宝等业务,家族成员担任关键管理职位 [17] - 对于无子家庭,包玉刚家族设立五个信托,四个女儿和女婿分别管理航运、地产、贸易和金融业务,信托控制权归女儿,管理权归女婿,实现顺利传承 [18][19] 家族治理机制 - 李兆基家族在信托文件中规定家族规约,涵盖股权分配、决策机制和慈善承诺 [9][23] - 李锦记家族建立完整治理机制:家族价值观(务实、诚信、创业精神),家族宪法规定股东需有血缘关系,股份由公司回购退出者,家族成员需有3-5年外部工作经历方可入职,家族委员会决策机制,以及非正式规约(不准离婚、不准婚外情) [23] - 设立家族委员会(每季度会议4天)、学习与发展平台、家族议会、家族基金会、家族投资公司和超级妈妈小组等治理机构 [24] - 家族领导人角色关键,例如新鸿基郭得胜夫人邝肖卿在家族纷争中主导信托重组,妥善处理家族事务 [25] 对内地家族企业的启示 - 企业传承和家族治理需要学习过程,香港经验虽不完善,但提供了结合文化传统与实践摸索的参考 [27][28] - 股权信托设计和管理权由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合作是基本范式,旨在防止股权稀释和确保企业能力需求 [29] - 成功传承需治理有方的家族和正确价值观,例如李兆基家族要求受益人捐赠收益10%,李锦记家族强调"思利及人" [30] - 最终目标是企业持续发展、财富管理得当、人才涌现和家族繁荣合一,例如西方洛克菲勒家族和香港美心餐厅伍氏家族通过隔代传承(第三代伍伟国接管)实现人才辈出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