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走出雨林
经济日报·2025-10-05 06:05

行业核心地位与表现 - 马来西亚是全球可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加工心脏,2023年可可产品出口额达134.7亿林吉特(约合28.5亿美元),创下64%的惊人增幅 [1] - 行业成功跃升为亚洲第二大、全球第五大可可加工中心,在全球可可衍生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可可脂和可可粉生产方面表现卓越 [1] - 本土企业源宗集团以年产8万吨的规模,跻身全球四大可可制造商之列 [1] 产业发展历程与战略 - 产业转机出现在2010年,随着马来西亚政府启动Bean-to-Bar全产业链战略,当地可可加工产业迎来政策扶持,技术得到发展,新产品被开发 [3] - 行业由此逐步完成了从热带种植园到全球黑金工厂的身份蜕变 [3] - 可可树在18世纪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沙巴州寻得适宜生长环境,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 [2][3] 生产工艺与技术革新 - 可可豆加工第一步是发酵5天至7天并晾晒,第二步在工厂进行烘焙、风选、研磨等工序 [2] - 可可豆本身含有约50%的可可脂,研磨可产生可可液块,是所有巧克力产品的基础 [2] - 马来西亚可可局推广以5天为标准周期的浅木箱发酵技术,并结合微胶囊技术显著提高了可可粉的堆积密度,降低吸湿性 [3] 品牌创新与市场策略 - 以倍乐思为代表的品牌推进供应链透明化,将果农肖像和种植园GPS坐标印在包装上,消费者扫码可追溯发酵日志 [3] - 这种让巧克力自己讲故事的策略,成功推动产品溢价提升了三成左右 [3] - 行业积极进行风味创新,将巧克力与榴莲、椰子、胡椒、香兰叶乃至叁巴辣椒酱等本地特色食材混搭,拓展味觉边界 [5] 政策支持体系 - 政府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将巧克力销售与红毛猩猩栖息地保护绑定,获得雨林联盟认证的产品出口至欧盟可享关税减免 [4] - 借助CPTPP和RCEP等自贸协定,马来西亚可可粉出口至中国和日本实现零关税 [4] - 对进口可可原料免征关税,并对加工设备进口减免30%税收,使马来西亚成为全球可可加工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4] 当前挑战 - 受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多本地农民转向种植抗洪品种水牛可可 [6] - 随着油棕等经济作物挤占农业空间,全国可可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6] - 由于可可研磨原料严重依赖进口,行业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有待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