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变成一门生意
虎嗅·2025-10-05 09:03
幸福的商品化 - 幸福被具象化、标准化,成为可定价、包装和买卖的商品 [5] - 商业将复杂的精神旅程打包成快速消费品,例如9.9元的理财课程或线上健身课程 [6][7] - 消费者为幸福商品付费后获得短暂快感,但新鲜感褪去后空虚和焦虑会卷土重来,陷入消费闭环 [8][9] 焦虑的产业化 - 商业通过制造不安全感来系统性地设计焦虑,例如暗示皮肤不够白或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11][12] - 消费者在焦虑驱动下不断消费,例如职场新人报名昂贵课程后因效果不佳而自我怀疑,进而消费更多 [12][13] - 该体系将痛苦归因于个人问题,并将持续消费包装为唯一解决方案 [13] 快乐的工业化 - 短视频、游戏等产品通过算法精准投喂碎片化、即时性的感官快乐,形成"奶头乐"工厂 [14] - 工业化的快乐让人上瘾但无法获得真正幸福,并削弱了思考、专注等深度能力 [15][16] - 真正的幸福需通过努力获得,如阅读、跑步或深度交流,而工业化快乐绕过了痛苦过程导致无法忍受现实困难 [15] 努力的商业化 - 努力被包装成可售卖的商业模式,通过"投资自己"等口号激励消费 [18][19] - 消费者在商业搭建的"成长轮"上不断学习新技能、进入新圈子,却感觉成长永无止境且停留在原地 [20] - 商业化努力将自我提升变为痛苦源泉,利用对"更好"的渴望使人陷入自我剥削的闭环 [21][22][23] 幸福定义权的回归 - 真正的幸福无法被交易,往往与无价事物相连,如家人团聚或阅读时光 [27][28] - 需通过审视消费决策、反思商业动机来夺回幸福定义权,建立个人化的幸福哲学 [25][28] - 幸福应由内心感受定义,而非被商业算法或广告话术左右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