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补贴、反内卷与产能过剩
虎嗅·2025-10-06 21:16

原油价格与产业链发展 - 1970年美国平均零售油价为每加仑36美分,经通胀调整后约等于今天的2.5美元,石油危机前美国人的生活负担仅为现今的一半甚至更低 [2] - 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仅上涨一倍,就永久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购车习惯,从大排量肌肉车转向小型车,表明之前的油价低得不合理 [2] - 人类于1967年正式进入石油时代,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首次超过煤炭 [3] - 原油下游衍生出庞大的石油化工行业,产品包括汽油、柴油、塑料、建材、农药化肥、纺织品等,石油成为大宗商品之母,油价与CPI直接相关 [4] - 中东地区发现优质易开采石油储备,并维持长期低价,是石油下游产品在十几年内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5] - 低油价现象的动力在于通过上游"补贴"下游来扩大市场规模,例如尼龙丝袜从1939年发明时仅限贵妇使用、黑市价格达3000美元,到50年代后因石油工业发展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7][8] - 将石油产业链类比2010年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石油对应网络流量,石油公司对应电信运营商,石化产业对应互联网平台,低油价与低价流量策略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培育下游应用生态和消费者习惯 [9] - 阿拉伯产油国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借机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联合提价,使原油价格恢复正常,OPEC组织在1970年代才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 [9] - 石油危机后,美国在经历70年代滞胀危机后,与中东建立"石油美元"新体系,经济成功转型为建立在科技与金融之上的超级大国 [10] 日本通缩与零售定价策略 - 2000至2020年间的日本是长期价格内卷的典型,大创百货百元店在1977年创立,至2021年其日本店内九成商品价格仍为100日元(不含税),而海外分店因持续提价,价格普遍高于日本 [11] - 日本长期通缩导致消费者对涨价敏感,商家多采用减量方式"变相涨价",例如赤城乳业在2016年将冰棍价格从60日元涨至70日元时,需拍摄全体员工"谢罪"的广告 [12] - 日本便利店中存在价格扭曲现象,三得利天然水2L装售价100日元,而550ml装售价120日元 [14] - 2L瓶装水在超市正常定价为120-160日元,550ml瓶装水为100-120日元,便利店定价策略是用550ml的利润补贴2L装,后者先标价300日元再打3-5折,以争夺家庭计划消费客源,提升客单价 [16][17] - 品牌商在价格内卷下被迫降价,三得利天然水2L装从1997年上市时的200日元,降至2017年的100日元 [18] 牛奶过剩与价格干预机制 - 美国大萧条期间因牛奶需求急剧萎缩,1929至1933年乳品零售与批发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奶农收购价低于成本,引发持续"倒奶现象" [21] - 倒奶主体包括三类:第一批是奶农,原因包括早期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无法卖出,以及后期为抗议奶价过低而罢工倒奶 [22] - 第二批倒奶者是行业协会,为减少市场投放以拉升价格而组织大规模倒奶,并在价格联盟内对不守规则的奶农实施惩罚,引发暴力事件 [22] - 1933年威斯康星州爆发大规模暴力事件,罢工奶农对抗继续供奶者,导致乳品厂被纵火、运奶设施被毁,州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镇压并造成人员伤亡 [23] - 第三批倒奶者是美国政府,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核心政策是削减农产品产量以提高价格,政府以市场价收购牛奶后再倒掉 [24][26] - 《农业调整法》中的"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实为小额农业抵押贷款,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称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27][28] - "常平仓"制度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介绍给美国,华莱士读后将其引入美国农业立法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