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数字游民社区模式差异 - 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品牌认知度低,游客更多是奔着目的地而非社区本身而去,社区功能类似提供高速网络和办公设施的专属旅店,本质是承接流量的商业模式,做“100万人来一次”的生意 [3][4][5][6][14][15][16][17][18] - 中国数字游民社区品牌化特征明显,如安吉的DNA、DN余村,丽水的52赫兹、Cohere,黄山的DN黄山、NCC黄山,用户是专程为特定社区品牌而来 [10][11][12] - 国内社区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状态,包括做数字游民配套承接流量、做社团活动策划、做高粘性社区以及构建去中心化生态社区等不同类型 [20][21][22][23][24][25] 乡村社区营造策略与价值 - 通过构建具有人情味的熟人社会社区来吸引年轻人前往人口净流出的乡村,社区强调社交属性、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共享,以“家”的温暖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甚至促使迁居 [35][36][37][39][40][41][45][46] - 社区运营模式旨在创造吸引力漩涡而非被动承接流量,通过营造共享环境(如共享零食区、调料区、食材区)和共创文化,实现“1万人来100次”的复访目标 [23][46][55][57][58][63][71] - 社区与酒店、公寓、社团有本质区别,其关系是自下而上涌现的,成员需居住满7天以建立自然熟识关系,并基于文化认同自发为社区贡献,形成真实社会缩影 [51][52][53][54][62][64][65][66][72][73][74] 社区的核心特征与成员认同 - 社区的核心门槛是居住满7天,这是建立“低头不见抬头见”熟人关系的最短时间,成员认同基于对社区文化及伙伴的认可 [51][52][53] - 许多成员对“数字游民”身份无感,但高度认同社区成员身份,并自发为社区做出贡献,如添置物品、洽谈折扣、发起活动等 [54][55] - 社区是工作与生活融合的共同体,成员同吃同住同玩耍,以此对抗工业社会的工作生活分离异化,形成可反复回归的大家庭 [72][73][74][75]
国内外的数字游民社区完全是两码事
虎嗅·2025-10-07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