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的演变与影响 - 早期全球化被普遍视为理想的乌托邦,资本可自由跨国流动,新市场待开发,发展中国家有望崛起 [3] - 1990年代克林顿总统将全球化描述为“无敌的力量”,并推动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多数人预见到国内工人将受损 [5] - 后续发展表明,全球化与经济动荡、政治分裂密切相关,如印度尼西亚动荡、俄罗斯卢布危机及美国工人失业等实例 [3] 资本与劳工的对立关系 -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主要由资本和高技能人才获得,而低技能工人面临失业,其工作岗位被低价劳动力取代 [5] - 这种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矛盾,并使富人和企业能够逃避税收 [5] - 本质上,美国工人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视为可随时舍弃的筹码,其利益未被真正关注 [22] 政策应对及其失效 - 克林顿政府提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旨在通过职业培训、基建项目帮助失业工人转型,但申请程序繁琐,仅不到10%的合格工人受益 [5] - 该计划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仍被坚持使用,但未获两党真心支持,工人所得帮助微乎其微 [5] - 2011年固特异轮胎工厂关闭导致1900名工人失业,参加培训者仅三分之一能在新行业找到工作,且工资普遍下降,部分人收入减少近一半 [14] 产业与就业的具体冲击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工厂数量未大幅减少,但受墨西哥低价劳动力冲击的工人苦不堪言 [10] - 特朗普政府2018年实施钢铁和铝关税,钢铁行业增加约一万个岗位,但下游汽车和家电行业裁员七万多人,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 [16] - 疫情爆发揭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准时制”生产模式过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导致商品短缺和生产困难 [18] 社会反应与政治转向 - 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爆发大规模抗议,工人呼声达到顶点,其核心是反对被持续牺牲 [10][13] - 奥巴马执政期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偏袒企业条款引发强烈反弹,至2016年大选时主要候选人不敢公开支持 [16] - 特朗普当选后退出TPP,并通过定向关税施压企业回迁生产线,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16] 全球化未来的挑战与反思 - 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转,但需让美国工人真正受益,政府责任是减少损失、创造新工作以推动经济增长 [21] - 需反思将依赖工厂生计的小镇居民诉求视为“无知的保护主义”的倾向,关注工厂外迁后居民的生存问题 [19] - 当前民粹主义蔓延,全球化未来路径仍无明确答案,政策建议如提高企业税、打击避税、重建社保体系等缺乏实操性 [21]
全球化反噬:美国工人失业、降薪,全球化失控背后的血泪与反思!
搜狐财经·2025-10-07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