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沿革 -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2] -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回应了由量变积累引发质变的生产力发展规律 [2][4] - 该理论揭示了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逻辑 [4] - 理论认识随实践深化,从“解放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 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与技术基础 - 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颠覆性技术孕育重大突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1] -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的创新矩阵为生产力迭代升级提供了技术底座 [4] - 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当前的智能化,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飞跃都源于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2][5] - 数字革命与智能技术正重构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更高效 [5]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在发展理念、动力和要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6] -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6]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6]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需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7] - 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7] - 具体路径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8] - 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需完善,需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8] - 需加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并构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8]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经济日报·2025-10-08 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