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农人群体规模与特征 - 江苏青年新农人总数已突破2万人,分布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 [1][3] - 该群体包括名校毕业生、城市归来的追梦人,如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生、退役军人、前银行职员等,共同特点是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1][2][5] - 青年新农人不再沿用父辈耕作方式,而是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并运用品牌思维和产业链延伸重塑乡村经济 [1][2] 个体创业案例与商业模式创新 - 印颖(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在扬州市江都区创办西梵农庄,将艺术审美与农业创新融合,运用传感器监测作物、区块链溯源系统,并采用“教育+产品”模式 [2] - 丁蓉蓉(90后新农人)成功驯化“大叶冰草”,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将进口冰草种子价格从每斤5万元降至万元以内,其产业实现三产融合,种源发芽率提升至98%以上,并培训500多名新农人 [3] - 吴舒涵(银行职员转型)通过引进智能农机及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公司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带动7000多亩耕地标准化生产 [5] - 舒锦博(退役军人)在政策扶持下获得贷款,建成句容首条蜂产品深加工生产线,蜂蜜年销量从2019年不足30吨增至2024年260吨,2024年前8个月销量已达300多吨,超去年全年总量 [5] 政策支持体系与资源投入 - 江苏省政府提出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省农业农村厅制定行动计划,团省委联合7部门出台配套措施,重点培育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高素质青年职业农民和青年主播三类骨干人才 [4] - 政策体系植根于2017年实施的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及后续的“头雁”项目,形成持续培养链条 [4][5] - “新农菁英贷”已提供授信或贷款189亿元,惠及农村青年6万余人次 [8] - 团省委推动京东、阿里等16家知名企业成为首批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产销支持 [8] “乡村合伙人”模式与协同效应 - 江苏省以“乡村合伙人”模式破题,今年将重点培育130名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为青年新农人招募合作伙伴,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 [7] - 青年与青年合伙趋势显著,例如印颖通过平台与南通企业合作开发蜗牛产品并开拓国际市场,丁蓉蓉发布招募令后成功吸纳2名合伙人 [7] - 青年与村集体合伙通过“村集体+青年+农户”模式整合资源,东海县兴西村加入计划后开展直播活动实现销售收入450余万元,带动村均增收10万元 [8] - 句容市系统盘活乡村闲置资源87.8万平方米,开辟7大创业片区重点招引青年新农人 [8] 科技赋能与产业链建设 - 通过“乡村CEO+青禾志愿队”结对机制,700余名科技工作者对接了青年新农人的136项技术需求,其中83项已解决 [8] - 产业链建设案例包括印颖与王宇合伙打造的“蜗牛奇妙世界”及配套加工中心,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 [2] - 兰轮轮(辣椒种植创业者)在江苏盱眙成功落地180亩高标准辣椒种植基地,其过程从计划到落地不到两个月,体现了高效的资源对接与落地效率 [6]
江苏青年新农人规模突破2万人
新华日报·2025-10-08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