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聚焦于中国“链主”政策的五维运行逻辑,旨在通过分析政策实践揭示其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效果 [1] - “链长制”作为核心制度创新,通过“链长”(政府)与“链主”(龙头企业)的协同,实现从“选择性干预”到“体系化赋能”的转变 [7][20] - 研究提炼了北京“生态型链主”和上海“工互赋能链主”等模式,为全国产业链治理提供范例 [1][12][13] 产业链“链主”企业发展现状 - 中央层面已培育5批共5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2批共18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链主”梯队建设奠定基础 [2] - 截至2022年,全国各地共遴选超过300家产业链“链主”企业,地域上覆盖东中西部省份 [3] - 全国100强“链主”企业中,北京数量最多,上海和广东并列第二,浙江位列第三,梯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3] - “链主”企业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行业,例如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广汽埃安在2023年1-5月累计销量超16万辆,同比增长119% [3] 地方政府“链主”政策实践 - 北京模式以培育“生态型链主”为特色,引导企业向生态型转变并重塑供应链体系,2020年已培育2个万亿级和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2] - 上海模式以工业互联网赋能“链主”为核心,通过补短板、强协同、促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已建立约10家工业互联网“链主”企业 [13][14] - 上海模式中,平台技术扩散效应最强的10家“链主”企业平均每家可带动40-50家核心供应商转型,并进一步辐射数千家企业 [14] - 广东、浙江等地政策特色包括“链式服务”和“链长+链主”机制,例如广东迈瑞医疗通过联合攻关实现了心脏超声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 [15] “链长制”与“链主”理论内涵 - “链长制”是产业链系统修复型制度创新,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或央国企担任“链长”,以“链主”企业为实施载体进行补链、延链、强链 [16] - “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设定技术参数和行业标准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和治理 [17] - “链长”与“链主”的协同逻辑体现在目标耦合(安全与效率)、资源耦合(行政与市场)和规则耦合(政府规制与市场自治)三个维度 [18] “链主”政策运行的五维逻辑 - 经济功能定位:“链主”作为产业经济运行客体,“链长”作为管理主体,二者辩证统一,目标是使政府更有为、市场更高效 [24] - 价值理念:“链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政府价值理念是集体利益最大化,政策逻辑目标是推动整体经济社会价值增加 [25] - 资源配置:“链主”在运作层面实现局部静态资源配置最优化,“链长”在制度层面支撑全局动态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26] - 运作方式:“链主”依靠价格信号和市场竞争机制,“链长”通过产业政策手段维护价格稳定和公平竞争,二者结合构成政策逻辑机制 [27][28] - 互动作用:“链主”与“链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共同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29] 产业链“链主”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 国际技术封锁与国内技术瓶颈并存,例如2022年中国芯片自给率未达到30%,制约产业链转型升级 [30] - “链主”企业权责不匹配,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行政干预导致市场功能错位,短期政绩与长期创新目标存在矛盾 [31] - 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央地政策协同错位,例如中国仅10%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能立刻胜任工作,而美国这一比例为81% [32]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度低,“链主”企业产业生态主导力不强,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突出 [33]
智库 | 产业链“链主”:政策实践、运行逻辑与现实困境研究
搜狐财经·2025-10-08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