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性及商业长护险双双按下加速键
北京商报·2025-10-08 23:35

行业背景与核心问题 - 中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规模约为4500万人,老龄化进程持续加深,家庭照护负担沉重 [1] -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正从个体家庭问题演变为社会共性痛点 [1] 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 政策性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自2016年试点至今参保群众近1.9亿人 [1] - 政策性长护险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旨在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1] - 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明确了长护险基金支付的36项基本服务项目,涵盖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健康管理三大类 [2]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指导意见,支持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允许被保险人在失能时将人寿保险给付金转换为护理费用支出 [2] - 商业长护险可为失能人员提供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具个性化的护理保障,助力构建“基本+补充”的多层次保障格局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长护险服务供给能力严重短缺,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职业化程度低、区域分布不均,“有险无护”现象突出 [3] - 筹资机制依赖医保基金划转和个人账户划拨,尚未建立独立、多元、稳定且责任共担的筹资体系,长期可能加剧医保基金压力 [3] - 各地在失能评估标准、服务执行规范、费用结算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跨区域衔接困难,监管能力滞后于业务扩张速度 [3] 未来发展建议与方向 - 应加快构建多层次筹资机制,探索个人缴费、企业补充、公益捐赠等多渠道筹资模式,并推动与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 [4] - 在产品创新层面,应拓展失智、中度失能等保障范围,开发“现金+服务”复合给付模式,结合健康管理提升产品吸引力 [4] - 需要整合护理机构、医疗机构资源,打造“评估—服务—支付”闭环,通过数智化工具实现服务标准化与成本优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