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高速“巧”充电,谷段电费低于服务费
华夏时报·2025-10-09 10:52
新能源汽车节假日高速出行行为模式 - 新能源车主长途出行已司空见惯,高速服务区充电紧张情况有所缓解[1] - 车主普遍采用“边走边充”或“补电”策略,电量剩余30%-40%时充电,充至80%-90%即离开,避免长时间占用充电位[1][2] - 单次充电时间约30分钟,与在服务区休息时间吻合,充电车位基本满载但排队现象减少,最长等待时间约半小时[2] 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运营现状 - 服务区充电站由湖北交投和国家电网等运营商运营,节假日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引导,提升充电效率[1][2] - 部分服务区单侧设有8台充电桩,但节假日外闲置情况普遍,配套设施如智能车锁存在被油车占用破坏的现象[6] - 国庆节当日(10月1日)高速公路充电量达1748.58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95%[7] 高速公路充电服务收费结构 - 高速服务区充电收费受诟病,服务费是主要成本,例如固定为0.6元/kWh,部分时段服务费甚至高于电费本身[1][4][5] - 具体收费示例:一次充电电费22元,服务费高达30多元;220公里路程充电费用近80元,折算每公里约0.36元,与小排量油车成本相当[1][5] - 电价分时段计价,双节期间电费有优惠,例如尖峰时段电价为0.8403元/kWh,节后升至0.9703元/kWh[5][6] 行业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积极部署,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并加强运行监测,保障假期补能需求[8] - 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明确目标,计划到2027年底建设超过10万台单枪功率250千瓦及以上的充电桩[8] - 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6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日均约1250万辆,占总流量近20%,同比增长约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