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游行业历史演变 - 日本手游前身为“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在5年内从49亿日元增长至3429亿日元(约合2.36亿元至165.13亿元)[2] - 社交游戏泡沫因野蛮资本入局快速膨胀,成本从2000万日元飙升至2-3亿日元,最终在2012年后因智能手机普及而破裂[2] - 社交游戏虽衰退,但其角色养成、抽卡机制等设计深刻影响了日本及海外手游市场[3] 游戏编剧行业的发展 - 早期游戏编剧多为策划或制作人兼职,剧本质量良莠不齐,专业编剧稀缺[6][7][12] - 20世纪90年代起,大型剧本需求增加,开始出现外包编剧,但稿费低廉,仅少数知名作家能靠写剧本维生[11][12] - 2010年代中期,随着《锁链战记》《碧蓝幻想》等重剧情游戏成功,行业开始大规模聘用专职编剧,人才竞争加剧[19][21][24] 关键产品对行业的影响 - 《锁链战记》首创“角色剧情”架构,将抽卡与角色故事深度绑定,影响了《Fate/Grand Order》等后续产品[21] - 《碧蓝幻想》推动游戏公司建立内部编剧团队,Cygames率先大规模招聘专职编剧[24] - 《Fate/Grand Order》以其超200万字剧情量打破“点击数限制”惯例,单场景点击次数从20次放宽至100次以上,重塑了剧情表达范围[25][36][37] 市场竞争与泡沫破灭 - 2017年起,中国手游如《荒野行动》《碧蓝航线》进入日本市场并取得畅销榜Top 5成绩,冲击本土企业[66][67] - 2019年日本头部手游公司营收普遍下滑,GungHo年营收921亿日元(同比降0.2%),Mixi Q4营收349亿日元(同比降17.2%)[69][70] - 《原神》以超过100亿日元的开发成本和3D剧情演出(“木偶戏”)对日本行业形成“正面碾压”,加速了本土厂商向高品质转型[73][75][77] 行业结构性問題 - 社交游戏成功经验失效,玩家对UI、画面、运营要求提升,F2P模式红利消失[84] - 过度依赖本土IP(如《龙珠》《海贼王》)导致全球竞争力下降,原创游戏难以成功[85] - 市场饱和使广告成本(CPI)从2012年的100-200日元涨至数千日元,开发成本从数千万日元升至10-1000亿日元[87][92] 未来趋势与转型 - 游戏编剧需具备“舞台指导”能力,适应电影化叙事需求,并与开发团队紧密配合[100][101] - 独立游戏因开发工具进步而兴起,大公司通过内部孵化探索新IP[103] - 行业强调“重视体验”,关注玩家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共鸣,而非单纯依赖剧情长度[98]
日本手游泡沫的破灭和米哈游的第二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