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刊推介】郭仁忠:城市科学|《世界建筑导报》2025年第4期NO.224
搜狐财经·2025-10-09 17:31

本期主题与核心观点 - 本期《世界建筑导报》主题为“城市科学的新纪元:融合、智能与可持续”,聚焦于城市科学作为跨学科前沿交叉领域,在理论框架、智能工具和实践方法上的创新,以回应数字时代城市复杂系统的运行逻辑与治理需求 [12] - 城市科学正经历从理论范式创新到技术应用落地的系统性变革,其发展亟需建筑学、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城市向更可持续、韧性和智慧的方向发展 [15][17][19] - 深圳大学建筑类学科提出了以城市空间信息协同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居环境学科框架,是面向城市科学的一种新尝试 [12] 学术论坛:理论与范式创新 - 郭仁忠院士团队呼吁建立以“空间整合-要素融合-制度配合”为核心的城市科学研究新范式,强调基于大数据、感知网络等数字工具的动态分析能力,推动空间规划与制度设计的深度协同 [13][20] - 李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与感知-统一表征与建模-数字孪生与智能编排-评估与迭代”的数字孪生评估技术框架,并将碳排放、韧性与公平等指标嵌入评估流程 [13][21] - 城市科学研究范式正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和认知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为理解城市复杂系统提供了新路径 [17] 学术论坛:智能化技术应用 - 赵鹏军教授团队构建了基于“城市生命体”复杂系统模型的CitySPS平台,实现了对城市系统的监测、模拟与智能预警,并在广州市的应用中验证了其在人口规模分布预测、土地资源管理和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的效果 [13][22] - 刘小平教授团队探索了基于扩散模型的场地-建筑多阶段布局生成与优化方法,通过生成式AI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 [13][18] - 杨俊宴教授团队以数字集成、数字破题、数字传导构建了山岳型总体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方法框架,并以登封为例阐述了“分析-设计-管控”的完整设计逻辑 [13][24] 学术论坛:实践应用与解决方案 - 杨晓春教授团队借助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道路网络韧性评估模型,为柳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13][25] - 钮心毅教授团队利用手机信令等时空大数据,提出了测度就业多中心体系演变的方法,揭示了上海就业中心体系的动态演变规律,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实证基础 [13][25] - 叶玉瑶研究员团队从区域、城市到社区尺度,系统构建了以“格局优化-功能协同-供需匹配”为核心的自然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促进生态服务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13][26] 建筑史话与设计事务所 - 建筑史话栏目刊载了韩林飞等关于弗·柯林斯基与理性主义建筑的研究,探讨其几何原型为基础的空间理论体系及先锋实践 [14][31] - 张长文等完成了深圳境外建筑设计历史漫谈的最终篇,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境外建筑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及普利兹克奖大师的影响 [14][32][33] - 设计事务所栏目介绍了英国艾莉森·布鲁克斯建筑事务所,其作品展现了对打造包容、开放城市建设的承诺,并通过独特的雕塑化设计语言体现 [14][36][38] 百校焕新专栏:深圳南海小学案例 - 百校焕新栏目第四期聚焦深圳南海小学的焕新改造,该项目通过“弱结构”设计在密集城市环境下释放出意想不到的空间力,并荣获AR全球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的HighCommend大奖 [61][70] - 改造项目通过轻量棚架、凉棚与连廊等轻盈结构拓展了南方校园屋面机能,重新串联了校园入口与教学楼,弥补了原有交通体系在连续性上的不足 [64][67] - 项目成功源于校方需求明确、设计方专业且善于倾听、双方充分信任与支持,实现了高效沟通与合作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