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防范化解的经济学思考
经济日报·2025-10-10 06:43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需运用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防范化解可能迟滞或中断民族复兴进程的全局性经济风险 [1] - 风险与不确定性直接关联,在社会加速变化背景下,一般风险演变为重大风险的频次增多、速度加快 [2] - 经济风险蕴含于“支出-收入”和“资产-负债”等经济循环中,循环不畅会导致风险累积和宏观失衡 [3] - 防控重大风险需认识风险循环,及时斩断风险公共化形成的关联效应,避免错过低成本化解时机 [4] - 政府作为公共风险管理者,其目标是公共风险最小化,从而最大化宏观确定性,形成良好市场预期 [5] - 出清风险的对象是公共风险或正在公共化的风险,而非市场风险,需把握好出清风险与稳定预期的关系 [8] 风险的性质与演变 - 风险无处不在,全球风险上升且难以预测,人类原有规则失效、秩序被打破 [2] - 社会发展进程呈“加速度”:农耕社会1000年无大变化,工业化后100年有变化,信息社会10年就有不小变化 [2] - 在社会加速变化背景下,一般风险演变为重大风险的频次增多,演变速度加快 [2] 经济系统与风险循环 - 经济系统嵌入社会体系,社会风险挑战增多导致经济风险增加 [3] - 经济循环主要体现在“支出-收入”循环和“资产-负债”循环,风险蕴含其中 [3] - “支出-收入”循环不畅会导致供需负反馈和风险累积,宏观表现为储蓄与投资失衡、供给与需求失衡 [3] - “资产-负债”循环中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贬值风险 [3] - 个体风险外部化后积累扩散,会转化为公共风险(宏观风险) [4] - 经济高速增长时个体风险外部化下降,公共风险收敛;经济下行时个体风险外部化上升,公共风险扩散 [4] 政府管理公共风险的职责与方式 - 政府作为公共风险管理者,目标是公共风险最小化,从而使宏观确定性最大化,形成良好市场预期 [5] - 管理方式是遏制风险循环累积扩散,包括防范个体风险外溢公共化和化解已形成的公共风险 [5] - 需从薄弱环节入手,增强契约完备性,以法治和政策为保障,形成让经营主体有长远预期的制度性安排 [6] 政府管理公共风险的政策工具 - 提供“风险市场”如保险、银行、证券、期货及其衍生工具,让微观主体转移分散风险,避免风险外部化 [7] - 提供无风险资产(如国债),优化其品种结构、促进流通、完善收益率曲线,是完善资本市场的关键 [7] - 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保持宏观流动性、币值、估值稳定,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救援 [7] - 公共政策是对冲重大风险的工具箱,需按风险生成逻辑精准实施,风险权衡需有整体观 [7] 出清风险与稳定预期 - 行为主体目标由利益最大化转变为风险最小化,只有出清风险才能改变预期,让经济产生活力 [8] - 风险出清的对象是公共风险或正在公共化的风险,而非市场风险 [8] - 国内需遏制房地产、地方债等领域风险循环累积,增强政策确定性,做好产权保护等工作 [8] - 外部需防范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等风险输入,通过风险权衡应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