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首次明确针对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制造及AI研发等最终用途的稀土相关物项实施“逐案审批”的出口管制[1][4] - 管制范围显著扩大,首次将境外实体纳入监管,含有中国成分价值占比达到0.1%及以上的境外制造物项也触发管制条件[4][7] - 政策为紧急医疗、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救助等人道主义用途提供豁免条款,无需申请许可证[7] 管制范围与审批原则 - 三类物项出口须获许可证:含中国成分且占比达0.1%的境外物项、使用中国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原产于中国的物项本身[7] - 对向境外军事用户、出口管制名单所列进口商和最终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目的的出口面临禁止[7] - 政策对“出口”定义宽泛,涵盖贸易、知识产权许可、投资、联合研发等几乎所有技术转移渠道[12] 技术封锁与全产业链管控 - 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及回收利用相关技术被列入未经许可不得出口的范畴,实现全产业链覆盖[10][12] - 明确禁止中国公民和组织未经许可为境外稀土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实质性帮助[14] - “磁材制造”技术定义明确,包括钐钴、钕铁硼、铈磁体等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关键制造技术[12] 稀土的战略价值与产业地位 - 稀土元素在半导体、新能源、军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钕铁硼永磁体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的核心[14] - 中国掌握全球超过90%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16] - 现代军事装备对稀土依赖度高,美军F-35战斗机单机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单艘消耗高达4吨[16] 全球供应链影响与博弈 - 政策出台背景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博弈加剧,美欧日等国正积极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16][18] - 欧洲制造商面临停产危机,中国欧盟商会主席警告一些公司本周即将用完生产所需材料[18] - 美国通过将联邦补助转股权等方式投资稀土企业,已考虑入股Critical Metals约8%,并持有MP Materials约15%的股权[20] 中国稀土产业与高科技发展背景 - 中国稀土治理进入法治化阶段,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出台,此次管制是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2] - 中国在清洁能源与芯片领域进步显著,截至2023年光伏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占比六成,在14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占全球市场39%的份额[22] - 过去粗放发展导致环境代价高昂,江西赣州因稀土开采产生的环境治理费用高达380亿元[20]
我国稀土管制升级,卡住14nm芯片咽喉
搜狐财经·2025-10-10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