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红线压顶 助贷行业权益产品暗流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0 19:49

助贷新规实施与行业整改 - 10月起《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划定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 随着银行等持牌机构公布合作“白名单”,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1] - 为抢占24%以下的优质客群,各大平台加大投流力度,获客成本持续攀升,同时过去捆绑借款流程的“权益类产品”在严监管下全面“解绑” [1] 利率合规整改现状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已删除此前7.2%–36%的利率说明,现标注年化利率7.3%起 [2] - 360、拍拍贷等头部机构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24%及以下”,最低费率在7.2%左右,部分机构为首客提供低至3.6%的年化利率 [2] - 实际借款中,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得的年化利率也多在18%左右,与客群风险定价一致,但仍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的利率 [2] 交易收缩与客群争夺 - 行业整体交易额呈下降态势,部分中小机构出现“交易额砍半”的情况,原因包括被动收缩(资金或资产供给不足)和主动收缩(为控制风险主动降杠杆) [3] - 转型服务24%以内客群的中小平台面临巨大压力,单个用户获客成本已飙升至1000元以上 [3] - 互金中概股在二季度对信用资质较差用户进行清退与降额处置,提高新客准入门槛以应对新规风险 [5] 权益产品整改与盈利模式探索 - 监管高度关注“24%+权益”产品,要求排查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质价不符、不合理收费及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24% [6] - 9月经监管口头指导,多家消金持牌机构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目前消金行业已完成相关整改 [6]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及金融类权益,并将“小权益”与借款流程严格分开 [9] - 权益产品周期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退款评估难题,引发客诉纠纷 [10] 行业格局分化与资金压力 - 助贷新规要求“银行不得与白名单外机构合作”,互联网巨头关联的助贷机构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2] - 未进入白名单的中小助贷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12] - 头部平台将24%以上高风险定价用户转卖给其他助贷机构的导流服务(“轻资本”收入)在新规落地后将显著减少,加大行业盈利压力 [13] 监管展望与行业应对 - 新规侧重于持牌金融机构资金端,倒逼助贷行业合规整改,但产品业务细节仍有待指引,行业对执行细则翘首以盼 [14] - 今年8月头部助贷机构已接到针对互联网贷款息费的行业调研通知,需依据真实交易数据填写业务模板并上报 [14] - 行业或将出台更明晰的自律性质息费政策,补充助贷新规操作细则,明确借款利率的计算与披露要求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