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 - 国家层面引导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转向以提升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新阶段 [1] - 广东产业园区发展逻辑经历深刻转变,从资源驱动到机制驱动、从供给导向到创新导向,关键在于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和增强内生动力 [5] 广东产业园区发展成就与现状 - 广东在20年间累计投入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和1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产业园区实现全省21个地市县域全覆盖 [2] - 产业园区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压舱石、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和县域经济振兴的主引擎 [2] - 目前广东超六成园区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和食品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不足40% [2][12] - 有过半园区反映与社会资本对接能力不强,专业运营机构参与度偏低,部分主平台财政注入资本金使用滞后,投资结构单一 [2][12] - 2024年签约项目金额较上年下降28%,累计开工率不足50% [2][12] 运营模式与机制创新 - 园区运营模式正从工业地产提供者向产业投资商转型,完成从房东到股东的身份转变,例如湛江市创新资本招商、以投促引模式,预计可撬动超37亿元总投资,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约6倍 [5] - 梅州创新国企与民企协同、产业与金融协同、上下游协同的三个协同机制,通过设立广梅食品产业基金和5亿元产业基金引导产业集群形成 [6] -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零增地提效改革,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政策创新实现向存量要效益,例如广州市划定621平方公里工业控制线,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可新增产业载体近2000万平方米 [6] 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 - 全省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15个主平台和106个省产业园区的网络化体系,近三年粤东粤西粤北省产业园区新增规上企业中有七成来自珠三角转移 [8] - 区域协同体现在政策联动层面,如梅州、清远、揭阳等主平台通过穗梅产业共建、穗揭技术协作等机制建立飞地经济和基金共投机制 [9] - 广东新一轮园区建设突出特色导向,计划培育70个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形成一园一主业、一市一特色的格局,例如江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梅州以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实现60%工业增速 [13] - 引入龙头企业是迅速形成特色的有效方式,如梅州市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成功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其1-9月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长超60% [15] 具体案例与成效 - 恩平市基于土地禀赋针对性招商,5年内数控机床企业从0增至120多家,该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000多万元增长到51.6亿元,增长170多倍 [8] - 清远高新区上榜广东省特色产业园 [7] - 广东省梅州梅县产业园获批设立 [14]
不摊大饼“提密度”,广东“二次起跑”重塑产业园区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0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