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超长假期期间,一线城市展现出游客人次和消费总额齐升的“总量飘红”态势 [1] - 上海累计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大增19.7% [5] - 北京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同比增长3.6% [5] - 广州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5.5% [5] - 深圳接待游客超过920万人次,增幅12.4% [5] - 北京假期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增长4.7% [5] - 广州旅游总花费156.5亿元,同比增幅18.1% [5] - 上海线上线下支付总额796亿元,同比增长3% [5] 人均消费分化趋势 - “人均账单”显示消费含金量出现微妙分化,北京、深圳人均消费同比下降,广州则微增 [1] - 国庆假期北京单客日均消费157.66元,较去年减少20元 [5] - 深圳人均消费从去年132.73元降至121.43元,下滑了11.3元 [5] - 广州单日人均消费从去年的111.63元升至112.56元,逆势微涨0.93元 [6] - 游客“花得更聪明”,京郊游、免费公园游等低门槛项目大量涌现,北京全市公园接待游客超1382万人次,拉低了人均水平 [5] 城市消费特色与结构 - 四座一线城市围绕自身基因制定了不同的“变现策略” [8] - 北京的假日主旋律是“赛事+文化”,WTT中国大满贯、中网公开赛带动奥体周边酒店预订同比增长116% [9] - 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2497场,票房收入2.18亿元,同比激增118% [9] - 上海的关键词是“洋气”与“融合”,高端赛事与艺术策展带动重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10.2%,南京西路、中山公园商圈增幅更超两成 [13] - 广州的黄金、汽车、地产三大支柱稳住了消费“压舱石”,东山百货投资金条销售额同比涨三成,黄金首饰销量增五成 [14] - 深圳的假日关键词是“新”和“潮”,前海冰雪世界等新场景带来新消费,文化、游戏、动漫、科技形成“文旅新三样” [16] 入境游与新价值锚点 - 入境游成为新价值锚点,北京入境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入境消费12.3亿元,增幅达54.1% [8] - 深圳接待外籍游客9.1万人次,增长145.2% [8] - 上海凭借大师赛、F1摩托艇等赛事,吸纳高净值国际客群,这些高消费群体正重新定义一线城市“消费含金量” [8] 全年社零总额竞争格局 - 上海前八个月社零总额10926亿元,同比增长3.7%,全年突破1.7万亿元几无悬念 [21] - 北京1—8月社零总额8661亿元,下降5.1%,其中商品零售下降5.3%,汽车类商品下滑19.4% [21] - 广州前八个月社零总额约7237亿元,同比增长4.9% [21] - 深圳前八个月社零总额约8560亿元,落后成都660亿元,面临“保五”压力 [21] - 成都前八个月社消数据已超过广深,市场规模正逼近一线城市 [21] - 深圳擅长孵化“新物种”,靠场景创新弥补传统零售的乏力,新业态能否放量将决定其能否稳住前五 [22]
双节一线城市消费账本:京深客单价降,广州“最会花钱”
搜狐财经·2025-10-10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