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儿女现象概述 - 在社会竞争加剧和就业压力下,部分青年选择成为“全职儿女”,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1] - 2022年12月豆瓣成立“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半年内就有4600多人加入,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数以万计[1] - 该群体被认为是部分年轻人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的职业选择,经网络传播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2] 概念界定与类型分化 - “全职儿女”被定义为:与长辈共同生活,向其提供家务处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并从长辈处获得经济报偿的子代[6] - 与“啃老族”等群体不同,“全职儿女”强调以付出换取支持,注重子代对家庭的责任[4] - 可分为两种类型:短期过渡型主要是未就业或短暂就业的年轻人,暂时栖居家中备考或找工作[7];相对稳定型主要是辞职或失业的中青年人,因父母需要照料而返回家庭[7] 群体特征分析 - 在55名样本中,女性占比83.6%(46人),男性占比16.4%(9人),“全职女儿”是主体[10] - 短期过渡型以刚毕业大学生为主,约八成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潜力大[12] - 相对稳定型年龄跨度较大,通常有职场经历,离职原因主要是健康状况不佳或家人需要照顾[13] - 城市中产家庭更可能成为“全职儿女”的实现之所,这类家庭物质条件较好,观念较为开明[17] 社会经济成因 -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2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达14.1%,高于全球平均失业率5.8%[22] - 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震荡上行,就业岗位缩减导致短期过渡型“全职儿女”增多[22]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突出,存在过度教育问题,职位学历门槛进一步提高[24] - 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21.1%[28] - 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失能老人,老年照护需求快速增长[29] 现象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全职儿女”试图构建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将“儿女”与“职业”关联,既有戏谑自嘲,又有挣扎不甘[18] - 短期过渡型普遍存在焦虑、迷茫心态,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甚至引发亲子冲突[12] - 相对稳定型更能体会付出家庭劳动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角色自洽度更高[18] - 该现象既是个体及家庭的被动调适,也是特定群体对发展困境的趋避突围,更是社会系统摩擦的结构性后果[21]
“全职儿女”:是孝道,还是新型啃老?
虎嗅·2025-10-10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