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和针对性,为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1 06:38

央行流动性操作核心观点 - 央行于2025年10月9日开展11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鉴于当月有8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中期流动性 [1] - 此次大规模操作不仅是技术性流动性管理,更释放出央行积极应对潜在流动性缺口、稳固资金面的明确政策信号,蕴含稳增长、稳预期与防风险的多重考量 [1] - 操作选择在节后首个工作日立即出手,是对10月份及第四季度复杂流动性形势的前瞻性应对,凸显货币政策精准调控的取向 [1] 流动性操作背景与动因 - 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引致资金趋紧,9月份地方债发行量达12843亿元,净融资额11056亿元创年内新高,且新增地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均计划在10月发行完毕,将继续吸纳市场资金 [1] - 政策性工具发力引致资金需求上升,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撬动约5万亿元新增投资,商业银行需提供庞大配套贷款,信贷快速扩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消耗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形成结构性压力 [2] - 季节性因素扰动导致基础货币回笼,10月因长假公众持现需求攀升,同时财政税收上缴使财政存款季节性增多,两者均形成短期流动性收紧效应 [2] 操作工具特点与政策演进 - 选择买断式逆回购具有显著优势,其期限更长且无需抵押品,能有效覆盖财政发债高峰期,提供稳定中期资金支持 [3] - 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机制,市场化程度更高,有助于形成合理利率价格,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3] - 此次操作是2025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加力的体现,三季度以来央行逐步加大了中期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和频率,显示出从总量支持到结构引导的深化 [3] 未来政策展望 - 四季度或将陆续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核心是财政加力与货币宽松,货币政策将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保持流动性充裕 [4] - 面对大量逆回购和MLF到期,央行大概率延续买断式逆回购加MLF续作的组合模式,在政府债供给持续、信贷需求回暖背景下,可能酝酿新一轮降准 [4]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协同发力,国债成为两大政策协同核心纽带,央行将继续通过买卖国债调节流动性,财政部与人民银行依托联合工作组机制深化协同,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