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韩、日、美、欧战略布局 “三国一区”竞逐AI赋能制造业新赛道
中国汽车报网·2025-10-11 09:58

全球制造业AI转型战略 - 韩国计划于2029年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并于2030年启动AI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生产,目标成为制造业AI转型全球领导者[2] - 韩国成立“制造业AX联盟”,联合现代汽车集团、LG电子、三星电子、浦项制铁集团等主要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应用AI技术[2] - 日本政府举行AI战略本部首次会议,提交“AI基本计划”草案,旨在全社会应用AI并启动开发循环,以带来“逆转攻势”[2] 各国AI与制造业融合举措 - 日本依托“社会5.0”愿景,聚焦AI在制造业实操应用:汽车企业运用深度学习实现车辆质检零误差,半导体检测效率提升40%;酿造、工程领域借助AI预测生产计划、排查施工风险,降低人力成本与运营误差[3] - 美国能源部投入3300万美元,围绕4大智能制造方向发力:开发循环供应链技术、优化电动汽车生产工具、攻关高性能材料制造及升级矿业智能装备,将AI与清洁能源转型深度绑定[3] - 欧盟推出“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法案》基础上松绑监管,建设配备10万枚AI芯片的“超级工厂”以弥补算力短板,并联动《芯片法案》扶持本土半导体生态,重点推动制造业、交通等领域AI应用[4] AI驱动制造业转型的动因 - 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攀升、人口结构老化、碳中和与绿色制造压力,导入AI可提升生产效率与良率,通过数据驱动决策降低能耗、提升灵活性,对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4] - 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技术战略主权核心议题,各国若无法在AI时代奠定主导地位,可能在产业链重组中失去优势[5] - 韩国通过“制造业AX联盟”将汽车、电子、钢铁等传统龙头企业与AI新创公司结合,打造跨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意在提升制造业韧性并在国际市场掌握主导权[5] AI对汽车产业的深度重塑 - AI介入汽车产业的设计、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各环节,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革命性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汽车产业创造新价值并改变人类与汽车的互动方式[6] - 在设计端,韩国现代汽车借助AI技术快速模拟不同路况下车身结构受力情况,缩短新车设计周期;日本车企依托深度学习优化汽车内饰布局,提升用户乘坐舒适度[6] - 在生产环节,美国能源部资助的智能装备可实现汽车零部件生产精准把控,降低次品率;欧盟“超级工厂”提供的算力支撑汽车工厂全流程AI监控,提高生产效率[6]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进展 - 韩国计划2030年量产AI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加速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7] - 日本车企利用AI优化自动驾驶算法,提升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通行安全性[7] - 美国在高性能材料制造上的AI研发,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部件提供更优质材料支撑;欧盟工业AI优势可助力智能座舱实现更精准语音交互、更智能环境调节[7] 中国汽车产业的AI机遇与挑战 - 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可通过AI技术实现效率提升、成本优化与模式创新,但AI转型需要庞大资金投入,并要求企业深入理解AI技术差异、确保数据质量与完整性,建立持续优化模型的数据循环,需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8] - 自动驾驶所需的AI视觉、雷达、芯片和算法等核心技术具备高度可复用性,可延伸应用于机器人、无人机或eV‐TOL等新兴领域,为软硬件供货商提供新成长引擎[8] - 中国庞大汽车市场为AI技术落地提供丰富场景,但行业在核心AI算法、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仍存在对外依赖,且“三国一区”在标准制定上的先发优势可能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形成壁垒[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