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1 14:29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进行系统评估,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1][4] - 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 [4] - 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 [4] - 深圳总排名第11位,位于第二梯队头部,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1][4]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数量占比显著,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5] 顶尖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凭借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 [1][6] -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6] - 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为中国海洋城市带来了历史机遇 [6] 未来海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1][7] - 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深度升级 [7] - 海洋科技创新需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8] - 提升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度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例如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 [8] - 绿色低碳发展需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9]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9] - 建议深圳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10] -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