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1 14:29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基于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揭示了竞争格局的新变化[1]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稳居第一梯队,深圳位于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1][4] - 海洋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而非传统硬件规模[2][8]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中国城市表现活跃,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6]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2025-2030年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11]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城市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等,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4] - 第二梯队城市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青岛等,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4][6]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5]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6] - 上海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6] 中国海洋经济与城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2][8] - 深圳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1][6]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6] - 中国海洋城市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8] 未来竞争力提升路径 - 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升级[9] - 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例如青岛蓝谷已形成科研与转化的闭环[9] - 绿色低碳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建立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并推动零碳港口实践[11] - 新兴业态如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将快速发展,率先布局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11] 深圳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 深圳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11]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