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不能乱改,文化根脉必须守住
南方都市报·2025-10-11 16:33
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度陷入了改名的误区。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 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在披露近年来地名工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时表示,建立 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将6.8万个地名纳入了保护范围。 有的盲目求新求"洋",将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地名弃之不用,代之以"维多利亚大道""威尼斯水岸"等 舶来名称;有的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开发建设,便轻率将原有地名抛弃,导致群众办事不便,历史记忆断 裂。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秩序。而老地名往往承载 着地域的集体记忆、民俗传说或历史事件,更堪称珍贵的"活化石"。 以近年具有争议的改名为例,"徽州"改名为"黄山",其初衷或许在于借黄山之名提升地方的知名 度,却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文化意境大打折扣,徽州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仿佛被拦腰截 断。因三国史而为国人所熟知的老地名"荆州""襄阳"一度消失,几经折腾又重回公众视野,更被公认为 一段值得记取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