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校现状与趋势 - 流动儿童学校正动态趋零,2025年在许多城市基本完成历史使命[1] -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仅存33所流动儿童学校,2025年新学期闵行区及松山区22所学校一年级已停止招生,将在两年内关停并转[3] - 北京市保留不到20所流动儿童学校,办学时间最长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于2024年关停[3] - 广州市目前还有100多所流动儿童学校,但生源明显锐减[3] 流动儿童学校消失的背景原因 - 现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因进城务工人员增加而子女受限于"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政策面临上学难[2] - 消失的大背景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和保障义务教育公益化[4] - 2024年国务院政策强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城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优化积分落户[4] - 截至2024年,存在流动儿童入学门槛的城市已减少至25个[4] - 2001年确立"两为主"原则,2021年后各地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推动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等就读[4] 流动儿童学校的历史贡献与教育创新 - 30多年来解决了大量随迁子女上学问题[2] - 上海市金山区一所学校早期探索校园足球,球队战绩优于重点公立学校[6]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所学校普及木工、钳工等劳技课,比公办学校劳动教育推广更早且课程更丰富[6] - 北京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成功转型取得办学许可证,有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6] - 办学灵活性强,与社会组织互动紧密,大量志愿者到校帮学助学[6] - 但创新探索未形成完整体系,停留在局部性和碎片化层面[7]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与挑战 - 在公办和享受政府补助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7%[8] - 东部某省会城市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幼儿园、小学需本省居住证,前提是本人当地稳定居住半年以上,但很多儿童居住时间不足半年即面临入学[8] - 入学主要途径为积分制或父母人才居住证,务工人员需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进行无偿献血等社会服务提高积分[8] 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路径 - 北京非京籍初中毕业生可报考北京市职业高中、技校或河北省的普通高中,河北省已出台异地高考政策[9] - 中学升学政策尚未实现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需降低学段转换过程中的制度门槛[9]
再见,流动儿童学校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