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太阳的人 ——记核工业西物院新一代人造太阳团队
经济日报·2025-10-12 06:14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于2024年3月28日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重大突破 [4] - 团队在120余天内完成千余次方案迭代,实现离子温度从4000万摄氏度跃升至6000万摄氏度,并最终引燃“双亿摄氏度”高温 [8][9] - 衡量核聚变研究水平的关键参数是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三项的乘积,即“聚变三乘积” [10] 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化 - 高功率微波回旋管、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投入运行,并首次提出及实现了提高芯部能量约束的新方法 [4] - 自主研发的聚变装置控制系统(CODIS)实现广泛运用,标志着“中国智造”在聚变领域的进展 [4] - 团队攻克电子回旋传输部件等难题,耗时4年多实现高功率微波回旋管的核心部件“管子”从无到有,最终使“中国管”成功应用于亿摄氏度高温实验 [4][5][6] - 中性束研发团队建成投运第二套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单源最大束流超过系统设计目标 [11] 研发团队与协作模式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通过常态化讨论机制和激烈碰撞,突破常规运行区间,形成多参数协同调控模型等创新方案 [1][8][9] - 团队采用多系统、多专业、多团队协同作业模式,包括激光散射系统(“眼睛”)、加热系统(“心脏”)、屏障系统(“皮肤”)和数据分析系统(“大脑”)等角色分工 [10][11] - 研发工作基于前辈专家的技术积累,如在已故专家曹建勇的中性束设计方案基础上发展出现有系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