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1][2] - 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2] - 202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较2013年翻番,占全国比重回升至8.5% [3]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2:35.7:58.1调整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 [3] - 河北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幅度最大,达12.7个百分点,产业联动的"六链五群"格局初具轮廓 [3] - 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2024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和9.6% [11] 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 - 形成"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分中心 [3] - 河北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初步形成 [15] - 三地联合绘制六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梯次建设五个产业集群,共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其中联合共建5个 [14] 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展 - 自战略实施以来,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场超1000个 [8] - 雄安新区作为集中承载地,2024年底常住人口达136.07万人,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扎根,央企设立分支机构超300家 [9] - 北京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向河北、天津辐射,医疗机构合作深化,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10] 基础设施建设与空间布局 -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成,实现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交通融合发展 [4] -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 [9] - 三地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天津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 [16] 各区域发展亮点 - 北京数字经济领跑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凸显,集聚全国超40%的顶尖AI人才,企业超2400家 [16] - 天津高技术制造业2024年增加值增长8.9%,累计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个,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16] - 河北产业转型步伐稳健,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024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 [16]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2025-10-12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