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与现状 - 海洋牧场定义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的渔业生态系统,并涵盖商业性水生生物育苗和养殖活动[1][9][15] - 行业获国家政策强力支持,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截至2024年8月已批准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总面积达384,459.9公顷[1][34] - 2024年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达488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1.2%,行业正从资源获取型向生态养护型转型[1][30] - 养殖模式向深远海拓展,2023年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占海水鱼养殖20%以上[1][40] - 发展路径呈现"渔+旅"(休闲渔业)和"渔+新能源"(海上风电融合)的产业协同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1][40] 海洋牧场风险分析 - 生产风险中气象灾害(台风、暴雨等)和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等)影响最显著,近20年台风洪涝致水产品损失占比超43%[2][46][51] - 2014-202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75.88亿元,其中2023年风暴潮损失24.8亿元,占当年海洋灾害总损失99%[2][54][57] - 疾病风险导致每年水产养殖损失超500亿元,2023年海水网箱养殖发病面积率达30%[2][71][72] - 深远海养殖设施面临网衣附着、磨损腐蚀等技术风险,海上风电融合衍生噪声、电磁辐射等新型威胁[2][78][80] - 市场风险中水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显著,政策风险(监管调整、补贴变动)影响较低[2][16][84] 海洋牧场保险体系现状 - 已形成以海水养殖险为主,设施险、责任险、自然生态体系保险为辅的多层次架构[3][11][20] - 海水养殖险2024年保费增长显著,产品包括传统补偿型、气象指数型(占比超50%)和价格指数型[3][11] - 广东、山东、辽宁三省保费占比达三分之二,国际经验以挪威、日本为代表,注重生物安全防控[3][11] - 自然生态体系保险在碳汇保险、红树林保险等领域开展试点,但整体保障程度较低[3][11] - 深远海养殖设施险需针对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等定制化设计,参考船舶险和海洋工程险经验[3][14] 保险发展前景与建议 - 预计2030年海水养殖险保费规模在中性情景下达到30亿元[4][11][12] - 气象指数保险因数据客观、赔付高效将成为主流,可与传统产品组合形成复合保障[4][12] - 需强化风险管理,借鉴海外投保前风险查勘经验,结合中国技术驱动特点建立全周期风险监测平台[4][19] - 推动保险与技术、信贷融合,加强兽医及养殖技术机构联动,探索保单质押等银保模式[4][12] - 需完善行业标准,解决指数保险数据不足问题,构建适配中国国情的海洋牧场保险体系[4][12]
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2025-10-12 10:17